中午吃饭时间,我在公司楼下,找了个路边椅子坐下,一边啃三文治,一边刷新闻。
一则报道引起了我的兴趣,说在欧洲的芬兰人,性格十分内敛,人与人之间常常自觉地、刻意地保持距离。
一个典型的日常例子是,在当地的公交站前,你会发现排队等车的人,前后之间会保持小几米的距离,明明没有几个人排队,硬是整出一条长龙队伍的阵势,场面实在有点难以理解。
心理学专家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使得他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与他人保持一定空间距离,但是,随着对他人的了解和身处环境的变化,这种空间距离也会有所变化。
如果让芬兰人来深圳坐地铁,特别是早晚高峰时段的地铁,那一定会把他们逼疯吧,呵呵,想想那场面就觉得滑稽可笑了。
我觉得,这种“内敛”,即刻意与别人保持一定距离的行为,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也许还是有必要的。
比如说,坐的士时,我不喜欢司机与我攀谈,担心司机知道我出行目的后,坑骗我绕远路;去逛商店时,我不喜欢店员太热情主动走上前来推销介绍,怕店员知道我囊中羞涩,消费不起;参加工作会议时,我不喜欢别人跟我闲聊,怕别人发现我学识浅薄,加重自卑感,诸如此类。
不过,理性思考分析一下,这种刻意保持距离的行为表现,背后隐藏的心理其实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而对他人则缺乏信任。
如果是缺乏自信,那解决的办法就是努力提升自己,找到自己的发光发亮的优势长处,“天生我材必有用”,先祖时代前辈说的话,经过几百年的时间验证,一定不会错的。
如果是缺乏信任,那解决的办法就是多与别人交流接触,多听多看多想,“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文明时代前辈说的话,经过数十载的时间验证,也一定不会错的。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都是群居性的活物,所以人想独居是很难的,也没有这个必要。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本身就是一种本性行为和乐事,按照《圣经》记载,最早的人与人相处记载,应该就是“亚当和夏娃”夫妻了,从他们的结合开始,逐步繁衍生息,然后才有了全人类。
珍惜身边遇到的人,在茫茫人海中,能够与你遇见,不管能否相识,那其实都是难得的缘分。
我抬头看了一下天空,明媚的阳光有点晃眼,我闭上眼睛,忽然间,一个模糊身影在我脑海里浮现。
我想起了一位好久不见的老朋友。
不知道他现在是否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