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观众的持续热捧,根据猫眼的电影票房数据显示,《速度与激情8》三天拿了近11亿人民币;但另一方面,尽管有豆瓣目前7.4分的高分加持,依旧有不少豆友对该片口诛笔伐,这其实涉及到一个长久以来的商业片命题:商业电影和它的目标受众。
在我看来,《速八》绝对不是一部优良的商业电影,但是它是一部基于多方考虑的及格商业片,而它考虑的基点就是电影院的观众。《速八》作为一部有着17年历史的系列电影,一开始并不是好莱坞的A级大片(以1亿美刀为界限),2001年《速一》的成本是380万美刀,而到了2015年的《速七》,这一制作成本已经跃升到1.9亿美刀,在“速度与激情”这一系列中,拐点的出现发生在2011年的《速五》,该部成本为1.25亿美刀,首次成为了实质上的好莱坞A级大片。
谈论“速度与激情”这一资本上的变化,显然是有意义的,所谓的“《速五》质量最佳,《速七》情怀最浓”并不只是一种偶然,《速五》能够在里约用街头抢钱的桥段轰炸一票观众的神经,并不是没有来由,资本的累积在本片中最为明显,从《速五》开始,此后的每部系列电影的预算都节节攀登,到了此次“速八”,已经是2.5亿美刀,光凭这一点,所谓的“《速八》只是视觉轰炸,让人昏昏欲睡”的说辞其实相当敷衍,这种论断只能搪塞找不到票房爆炸的原因,却无法为自己电影认知的水准低下找借口。
更进一步说,同样都是视效大片,为什么《速八》可以引人瞩目,而这几年玩腻了的科幻大片却日渐疲软,不说可以推出续集,即使票房也无法保障,这和“速度与激情”系列的“视效”特质不无关系。
仅从最近的两部《速度与激情》就可以看出个子丑寅卯,在《速七》中,温子仁作为林诣彬的接任者,在视效上一个很大的创新就是主观旋转视角的大量运用,在3D、IMAX等观影媒介的加持下,如何让观众能够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电影场面,这无疑是电影制作者急需考虑的问题,“速激”系列,作为一部以赛车为题材的犯罪动作片,片中翻车、撞车、跳车等场面比比皆是,如何让观众感受到车中人物的危险、刺激?让摄影机的镜头替代观众的眼睛,嫁接到银幕中角色的视野内,这种体验感无疑是有效的。
而在《速八》中,主观旋转镜头被大量的升格摄影所替代,虽说这种拍摄方式在很多动作片中都有出现,但是在《速八》中,开始“泛滥成灾”,不管是在巨石强森和斯坦森冲破监狱一段,还是街头僵尸车的涌出,或是最后冰岛的冰面追逐。升格镜头被用于大量的爆破、飞车以及人物的高难度动作上,无疑,慢镜头动作,或者轰炸场面延迟会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延缓凝视,制作者强迫观众目睹这一浪漫的动作奇观,收获的不仅是“视觉快感”,更有强烈的现场代入感。
《速八》花了2.5亿美金,用在哪里呢?有两个场面应该是花了重金塑造的,一是为了抢核密码箱,街头数百辆僵尸车的潮涌;一个是在冰岛拍摄的冰上追逐。
虽然第二个场面更为宏大,毕竟,核潜艇的出演并不能在电影中轻易看到,更何况是核潜艇和赛车的追逐,然而前者在新意上无疑更胜一筹。这在于它利用智能驾车系统造成了一个视觉上的恐怖奇观,无数的汽车被黑客操作,在街头潮涌,这不仅是商业片的噱头所在,也让观众思考科技过度发展后的巨大危机,这样的科技场面无疑更具有警示性,比一般故弄玄虚的科幻场景自然高出一筹。
《速八》其实并不需要人们过于检验它的商业片价值,也无需大家操心它会不会继续拍摄下去,在好莱坞的商业语境中,电影是一门生意经,A级片的大制作,如果收不回成本,赚不了利润,即使电影口碑再好,也会中道崩殂;然而,如果片子票房一路高歌,无需观众和影评人的口诛笔伐,它依旧会在所谓的“视效烂片”的旗帜下,越走越远。
�
约稿或转载请简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