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线看似很简单,天空总是灰蒙蒙的,人们的生活场景也体现着那个年代的匮乏和贫瘠。一个心灵枯萎的退伍大兵,在孤独荒凉的西部路上,搭救了一个苦命的小女孩。
一个平凡的故事,经过汤汉斯的演绎,故事就有了可以沉醉的地方。在结尾处体现出的伟大,竟然使我满眼含泪。
影片主要说了两件事:一、女孩两次成了孤儿;二、这是审判,是对所做事情的审判。
两次成为孤儿对于影片主题的表达堪称绝妙,女孩在原住民报复白人的战斗中父母被枪杀,成了孤儿,墙上溅满了鲜血。但是原住民部落收留了她,把她养大,使她成为一个融入原住民生活的白人女孩。
然而很快,她又在白人屠杀原住民的浩劫中再一次失去了家庭与“亲人”。女孩两次失去亲人,而且是敌对双方的亲人,这无疑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一种欲哭无泪的绝望,一种对战争声嘶力竭的控诉。
有人会问,一个简单的西部故事,和“世界新闻”有什么关系?
和世界有关,故事把资本主义积累的血泪史表达得淋漓尽致。故事发生在美国内战结束后五年,经历过三场战争的退伍军人基德上尉(汤汉斯饰),以读报人的身份从一个小镇骑马穿越至另一个小镇,给居民们读报,以此来分享世界各地的精彩新闻。
在那个年代,他作为一个读报人相当于今天的互联网,他传递快乐,知识,消息以及正义。他传递的不只是新闻,而是一种信念。这个信念,最终救了他一命。看到这里,不由地想到那个年代,大仲马和司汤达的连载故事就是靠报纸连载的,每天都会有人在码头上翘首盼望等着报纸抵达,然后将故事传播开来。
书归正传,基德上尉在德州的平原上,遇到小女孩乔汉娜,一个六年前被印第安人掳走并收养的十岁女孩,乔汉娜对他充满敌意,但他还是决定送小女孩回到她的亲人身边。
一路上,基德上尉和女孩在艰苦的西部荒野跋山涉水,经历了自然的巨大挑战。约翰娜毕竟是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内心简单,基德上尉的关怀温暖了这个孩子,让她从抗拒到接近,俩人互相交换语言,再到生死不离。小女孩也展现了自己的聪慧与勇敢,用硬币临时改装散弹,用枪射伤人贩子,从印第安人那里整来了一匹马。
故事承载了很多思考和自省,在为生存而战的过程中,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在西部扎根的开拓者,一边痛苦地和周边的人类纠缠,一边思考着这无谓的厮杀最终走向何方。
最后在读报现场,约翰娜的姓氏改成了基德,间接告诉观众,此时她已经成为了养女,而基德上尉读报也更加生动有趣,场下听众由最初的眉头紧皱和愤怒叫喊,变成开怀大笑。
影片的结尾也耐人寻味。两个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受尽痛苦沦落天涯的人走到了一起,基德上尉担起了抚养小女孩的责任,两人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了。
个人觉得,影片有两个不完美之处,一是基德上尉终于回到自己的家,看到了妻子的墓碑,他摘下戒指放在墓碑前,痛苦地离去。为什么战争一结束,他没有直接回家?这里似乎写他在逃避妻子去世的现实却没交代清楚。
另外,那个客栈的老板娘和他睡在一间房里,也没说清楚是爱情还是孤单,或许那个年代就是混乱含糊,男女之间发生这样的事根本司空见惯。
我相信编剧这么写肯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全当是学习历史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