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一方

作者: 天官 | 来源:发表于2017-01-17 21:19 被阅读126次

    思考题: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核心是什么?当下这一核心是否能够有效发挥其价值?又如何发挥?

     浅薄认为,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核心是“道”。

     然,何为道?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曰大。”诚哉斯言,“道”乃“象帝之先”“似万物之宗”。而如同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命题一样,在《道德经》一书中,我们很容易将道与道之为物,即道的本质与道的显像混淆。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在这些描述中,老子告诉我们道就像水一样,像风箱一样,道就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自然人事的任何发展规律都是遵循道的旨意,甚至告诉我们如何接近道——“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能知古史,是为道纪”。可是在这兜兜转转之中,老子却又并未明确告诉我们道是圆的?方的?胖的?瘦的?……终究是未曾正面直述道为何物,却又终篇收束于道中。并且不难发现,这道存活在政治上的“百姓皆谓我自然”;思想上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处事上的“功遂身退,天之道”“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即以一个“道”字,渗透于个人、国家、时代乃至宇宙的发生、发展、灭亡之中,又怎能不让道占据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核心?

     自然,于孔子而言,实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为了这个道,孔夫子甘心“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而在孔子心中,这份痴迷其中,心心念念的道又是什么?是天,“巍巍乎唯天为大”?是命,“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是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礼,“克己复礼”?是德,“道之以德”……可以说是,也可以说都不是。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儒学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补充和创新,而在这过程中,也定是有由于时代局限性的泥沙俱下。那么孔子眼中的道还是否等同于儒学中的道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道必定是意义深远,内涵丰富,也必定是凭借儒学这一实体在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舞台上横冲直撞!

     此外,我们也可于《周易》中见道乃“阴阳调和”“气之运也”;于《左传》中见道乃“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仪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于《礼记》中见道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术。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于《庄子》中见道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道是“白马非马”、是“兼爱非攻”、是王阳明的“龙场悟道”、是周敦颐的“爱莲之说”、是苏东坡的“不变与自变之观”,甚至是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纵使“道”有万千名称,百般面貌,但在任何一个有着文化担当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改革家;在任何一本有着文化引领作用的书籍,著作,别传,言论;在任何一个有着文化传承的团队,集体,机构,学派中都是亘古不变的唯一主体。而这“道”,更像是中国古人所一直在寻找的平衡点,就像那个撬起地球的支点一样。不同的是我们的先人在岁月的摸爬滚打中早已到达过这个平衡点,并在那里指挥着中华文明的船舵驶向生生不息的汪洋。

     没错,一直以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核心就是一种平衡,是古人在神与人之间寻求的平衡,在国与民、君与臣,长与幼,男与女,虚与实,有与无,阴与阳,高与下,进与退,攻与受,自我与外物,过去、现在与将来……无数方面寻找的一种最合乎时宜的平衡位置。而这个位置是早就有人到过,不断有人到临,还会有人到达的真理或是真相。

     而这一核心能否在当下发挥价值呢?答案是必然的。例如前几年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是人性在良心与利益前的遗失;最近的特大贪官落马案,是人心在享乐与廉洁前的背弃;还扶不扶摔倒的老人,帮不帮迷路的小孩,救不救昏倒的路人,让不让公交车座……这一切的道德冲击、人性泯灭,无不是我们,这几代人在利益与功德之前的失算与失衡。

     可以说,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社会,内至心理状况,外至宇宙万物,只要有失衡的时候,便有我们古代历史文化核心充分发挥其价值的时候。时间是最能过滤掉文化的沙子,经过千百年来人事的检验,在当今时代,我们的文化核心依旧熠熠生辉,生命力蓬勃旺盛!

     那么如何发挥其价值呢?首先便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接纳与学习。不了解自己国家历史文化的人,便是祖国的叛徒。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简单背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对其背后的文化积淀予以充分的关注,深入的挖掘,全面的传承和积极的创新。我们要做的不是像三岁小孩儿一样摇头晃脑地背诵唐诗宋词,而是让中国历史文化的烙印深入骨髓,以虔诚而负责任的态度接纳它并使其最终融入血液,成为一种文化习惯和文化现象。同样,我们不是一味地“暴力吸收”“饥饿接受”,而是取其精华,并在思考和感悟的基础上对其辨证、传承和发扬。最重要的是用行动,每时每刻、一点一滴的行动来诠释和渗透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核心与内涵!

     就像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墨国画一般,于挥毫之间意境渐生。而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核心亦应如此,于细微或宏阔之处,淋漓尽显!

     在水一方,“道”应而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水一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acvb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