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总是非常疲劳,而疑病又是常常有的,自个在手机上搜了搜那些个症状,觉得像,当然,不像也潜意识地模仿了。
经常是早上去学校趴着,也睡不着,就是累,爱趴着,腿也是软的,连头都挺不起来。
也许是不愿意承认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吧,它责备我,说我是装的。可是症状是事实,即使归咎于心理作用也至少有个底子,这个背黑锅的病底就是低血糖。
一方面我不愿意拿一个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的病来打扰别人,一方面病态的想要别人在意我。它说我很讨厌,这是事实。
我吃冰糖,起先有一点点用吧,估计也是自己心理作用,后来除了让我牙痛就没有其他作用了。继而又引起其他的不适,毕竟五官都长在脑袋上。
我只和我爷爷说过,连同那时候体检测的血压有点低一起说的,他说不会是的,我想也是。说着要回老家测一测的,总不可能在这里测的,连个人都没有,况且要钱。
最后还是没有测。病症也在不留意间消失了,也许本来也没那回事,也就是为了欺骗自己和它撒的谎。
希望自己有病而有所不同,希望自己没病而厮混世俗,这种分歧两两都有,就是四份的痛苦。
这本书我大概看了半个月,在无事可做的假期,手机电视零食在旁,静下心来看书实在不容易。
断断续续的看,看的也很粗,感触还是有的。
我以前爱看小说,也许是年纪渐长,认认真真地看完一部小说,理清故事情节对我有些困难了。
强迫自己看小说也没有多大意思,一点点探索自己才发现我应该是倾向于那种平常化的、自然的语言,喜欢散文已经超过了小说。
我以前对散文的认识就是辞藻华丽、泛无主题,应试时阅读文章最讨厌散文了,实在欣赏不来。
很清楚的记得那时候做了一篇文章,讲疫情情节作者养兰花的经历,我完全看不出来那文章有什么好,就像把那些华丽丽的词堆在一起一样。紧接着做了另一篇散文,感觉好多了,至少没有那种做作感了。
在家看《人生漫笔》的时候,起初还是平平常,直到看到那篇《翠湖心影》,就是用来做比较的那篇好一点的散文,才激起一番兴趣,这不是做过的题嘛?
带着这份亲切感,我继续又往下看。常觉得是完全可以通过一个人写的文章来窥探一个人的。汪曾祺先生通过《人生漫笔》给我的感觉就是平易近人,用现在的话来说还有点佛系。个性也是非常好的,有很多朋友,也招长辈们喜欢,这一点我十分羡慕。像三毛先生也是这样,那种吸引人的气质是模仿不来的。
其次,汪先生的一些观点我也十分赞同。
首先是文章喜欢自然的。汪先生说“生活本是散散漫漫的,文章也该是散散漫漫的。”前面就说过,我个人是倾向于自然平常的文章,看这样的文章就好像慵懒的午后,作者和你面对面喝着茶,拉着家常。“我认为语言最好是俗不伤雅,既不掉书袋,也有文化气息。”就是这样。
然后是谈到影响方面。一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喜欢的东西也不会一样而喜欢的东西带给你的影响也不一样。很多时候这种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不易察觉的,等到你自己有了自己的主见,再回头看一看,哦,原来我和他有点像,也许是受了他影响。
还有就是汪先生说不要强迫自己看不感兴趣的书,我深以为意,“不喜欢的书就抛到一边。”我希望能做到这样。
零零碎碎写了这么多,中途搁了一下就忘了一些,不强求。我的坏毛病是再喜欢的书也只看一次,像这样几乎再回顾一遍,自发地写读后感还是第一次。
《人生漫笔》很好,汪曾祺先生也是,因为编排的关系,里面有一些内容是重复的,应该是汪先生多次引用的关系吧,算是美中不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