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宪问篇》回顾总结之十

《宪问篇》回顾总结之十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11-15 07:24 被阅读0次

——君子的仁者境界(第33--36章梳理)

前面讲了君子之道,接着讲君子之德。

第三十三章,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朱子注曰:“骥虽有力,其称在德。人有才而无德,则亦奚足尚哉?”“骥”是千里马的通称。人们以骥为宝,但不是仅仅以它的力量速度等指标来衡量它,而是更加看重它对主人的忠诚和与人性相通的德性。这里实际是以“”比喻君子,是对上章的譬喻。第32章,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夫子周游列国,栖栖遑遑,行义以达道,人不知而不愠。所以,“不称其力”应“称其德”。同时,这里点明了“德”,并以“德”字开启下面几章的语脉。

第三十四章,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这一章,一直以来都认为是儒学、道学的分水岭。旧注也都在“以德作恩惠”的出发点下面评论议论,诠释阐发,实际上是把“报”看作“酬”一个计算平衡的公式。

其实,应当把第三十三、三十四两章连起来读。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以德报德”,就是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感通,比喻君子之间的德性,肝胆相照。以德报德,不言而喻,自己先要有这个德,先要修这个德。直,即真诚,是以仁心观照,以社稷大局出发,为所当为。如镜应物,包含“不逆诈”而“先觉”。

“何以报德?”我们体会这个语境,孔子是针对来问者曲意逢迎的思路,以其人之问而反问之,“你如此不明分际,又如何面对真正有恩的人呢?”所以我们在这里应该断句。然后,另起后面的两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孔子在说明自己的观点。

所以第三十四章的“以德报德”的“德”对应上章“称其德”的“德”,是千里马和伯乐感通相应的“德”,是肝胆相照的“德”。

我们这么去理解”“报德”,不免感觉空洞,很难理解。所以,《论语》编纂者特意在下面两章又举出孔子“以直报怨”的具体实例,来具体说明孔子之“报”。

第三十五章,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朱子注曰:“深味其语意,则见其中自有人不及知而天独知之之妙。”汉代何晏注曰:“圣人与天地和其德,故曰唯天知己。”都是讲孔子悟天道知天命,强调孔子的高明,那个境界世人难以理解。

我们仔细揣摩体会,这个连子贡都不明白的问题背后,孔子到底是要说什么?这里孔子分明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的意思背后,是孔子面对世人的不理解,甚至是误解,怎么样才能“人不知而不愠”。面对那个孔子认为是常态常理的东西,世人却不理解,甚至是障碍隔碍,就像一块布遮挡了世人的双眼。这一章,我们还可以对照“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来理解。

本章,总结出君子的仁者境界,是如何成就的。其结论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莫我知也夫!”人人都不知都不理解,是不是也是触事而生怨,也是个人之怨啊,所以,夫子说“知我者其天乎”。

第三十六章,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中庸》说,“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君子安于平常,接受天命;小人却心存侥幸、铤而走险。刘宝楠张氏尔歧《蒿庵闲话》:“人道之当然而不可违者,义也。天道之本然而不可争者,命也。命不可知,君子当以义知命矣。凡义所不可,即以为命所不有也。故虽力有可争,势有可图,而退然处之曰‘义之所不可也。’故孔子之于公伯寮未尝无景伯之可恃也,义所不在,斯命所不有矣,故圣贤之于命,一于义也。安义,斯安命矣。”这个话大意是说,道义可知,天命不可知。我只能坚持道义,按这个对自己说那是天命了。

君子接受命运和小人接受命运是不一样的,君子以义安命,所以心中泰然;小人以智争命,所以心中多怨天尤人。君子安于命,并不是以命为原则,是以义为原则,绝不行不义之事。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方寸之内,天道流行,自作主宰,是所谓“报”。此非世俗可理解,于是就简单方便说“以直报怨”。

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上章也说“知我者其天乎”。知天命者,与天道合一,所以行义达道。他有什么效验呢?站得高看得远,所以有不忧不惧的智慧,能“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君子心如明镜,事来则现,事过即隐,坦荡平和,“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我们把这几章连起来一起读,就可以理解这是在举例说明孔子如何对待利益(.政.治)之怨。由事到理,由理到事,清晰明白。

相关文章

  • 宪问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

  • 早读分享《论语·子路篇第十三》2023-02-04

    他们两位放在一起,然后宪问篇下边就是一篇宪问篇,宪问篇之后又是卫灵公篇,季氏篇和阳货篇,是三位乱政者,那卫灵公是作...

  • 童解《论语》之孔子拍棺系列01-为谷而穀耻

    【第14篇宪问第0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 【杨伯峻译文】宪问耻。孔子说:“国家太平...

  • “五常”之义 04

    《宪问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

  • 善读「论语」14.12:见利思义仁且智,见危授命义以勇

    「宪问篇第十四」12 【原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

  • 我和儿子的《论语》

    宪问篇(十二)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

  • 宪问篇第十图(124)

    【第二十六条】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去谋划那个职位上的...

  • 20220625论语打卡

    今日学习内容: 170. 《宪问篇》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掌握说话的艺术 171. 《宪问篇》 如其仁,如其仁:...

  • 善读「论语」14.22:勿欺也以道事君,莫犯之不可则止

    「宪问篇第十四」22 【原文】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译文】 子路问如何尽职于君。孔子说:“不要...

  • 《论语》宪问篇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国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国家无道,行为依然要正直,但说话需谨慎。 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宪问篇》回顾总结之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ej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