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简史(018)

作者: 道格先生在上海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16:59 被阅读0次

    “一战”的结束迎来了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繁荣与萧条并存的年代,一个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年代,一个有人灭,也有人生的年代。很多1914年前曾小有名气的汽车公司都彻底不见了,而一些新晋公司则树立起了口碑。在战后艰苦岁月中努力奋斗的汽车公司们大多在1920年代过了几年好日子;但好景不长,随着全球经济被1929年的华尔街股灾拖入大萧条,这些公司也无法幸免。那些真正从这一系列考验中走出来的公司,往往都效仿了福特或劳斯莱斯,以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树立品牌形象,以有针对性的产品策略赢得市场,即,要么针对普通大众,要么针对豪华高端。

    充满理想的兰切斯特也未能幸免大萧条的重创。1931年,他公司的资产已所剩无多,被并入考文垂的戴姆勒公司。三年后,在几乎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兰切斯特被确诊帕金森综合症。他只得痛苦地待在伯明翰家中,以慈善救济度日。1946年,兰切斯特去世时,他已双目失明、身无分文。令人唏嘘的是,此时的汽车业已对他基本淡忘。

    当然,有些公司则从战后倒闭潮中获益匪浅。面对纷纷倒下的“好公司”,英国的鲁特斯兄弟从1920年代中期开始,以地板价不断买入倒闭公司,构建自己的汽车王国。比利和瑞吉-鲁特斯兄弟不是汽车工程师,而是汽车经销商。比利-鲁特斯是个天才推销员,他十五岁就在考文垂的胜家工厂里做学徒。比利的弟弟瑞吉有点书呆子气,在海军部工作。“一战”后,比利说服瑞吉放弃海军部的工作,和他一起把自家经营的汽车经销店扩张为汽车制造公司。他后来常开玩笑地说:“我是公司的发动机,瑞吉则是方向盘和刹车。”两兄弟配合默契,顺风顺水。

    鲁特斯汽车集团

    1926年,鲁特斯兄弟在伦敦市中心里兹酒店对面的德文郡议会旧址开设了一家中心展厅,彰显了他们要做大做强的决心。兄弟俩以这个展厅为总部展开了一系列收购活动。虽然他们自有资金有限,但说服了著名的保诚保险,得到后者巨大的财力支持。1928到1929年,鲁特斯收购了一些当时小有名气但苦苦挣扎的汽车品牌,如希尔曼、哈姆博、康莫等。

    1925款希尔曼-14

    当然,兄弟俩也有失算的时候。 1931年,大萧条最严重时,比利-鲁特斯在皇家阿尔伯特大厅隆重推出了新车 - 希尔曼“奇才”。发布会声势浩大,近千人到场见证。VIP嘉宾更是豪饮了278瓶香槟和199瓶葡萄酒。发布会上还宣读了威尔士王子发来的贺信。此举也向世人宣示,春风得意的比利-鲁特斯已是威尔士王子朋友圈中的一员了。当然,比利也不失时机地向王子推销了不少鲁特斯汽车。不过,再多的香槟和贵宾都无法掩饰“奇才”是一款出现在错误时机的错误车型。好在比利是个识时务者,他很快就面对现实、承认错误,迅速调整产品策略,1932年推出了希尔曼“明克斯”,这是款比高冷的“奇才”更接地气的家用轿车。

    1935款希尔曼-明克斯

    1930年代中期,大萧条稍有好转,鲁特斯兄弟又开始了狂热的并购活动。他们买了一系列有意思的公司,从1790年就开始做马车的客车公司瑟朗普-梅伯力,到著名的跑车公司“阳光汽车”。然而,兄弟俩虽然买了不少好公司,却不懂如何在市场上运作它们。以“阳光汽车”为例,这款曾经创造四项速度纪录的跑车,到了鲁特斯兄弟手里却被安在平庸的希尔曼底盘上,成了一辆普通车。就这样,面对手里的一把汽车牌,兄弟俩一味地做贴牌工程,依赖希尔曼平台,一鱼多吃,以相似的车型在相同的低端市场彼此竞争,结果互相打得头破血流,毫无收获。显然,这两兄弟的眼光只能看到市场份额,完全没有改造汽车行业的格局和气度!

    克莱斯勒时代的鲁特斯

    1967年前后,无力投资新产品的鲁特斯汽车逐渐被并入克莱斯勒,成为“克莱斯勒欧洲公司”的主体。1970年起,鲁特斯旗下的众多品牌逐渐被弃用,代之以“克莱斯勒”或“道奇”品牌。1978年,原属鲁特斯公司的部分又被标致集团从克莱斯勒手里收购。PSA成了鲁特斯的最终归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汽车简史(01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btq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