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与孔子并称“孔孟”。唐代韩愈在《原道》一书中,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时孟子被追封为“亚圣公”,世人尊称为“亚圣”。
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孟子》的《尽心章句下》中有一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名言如今几乎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我仔细查阅了有关此句的各种解释,无外乎这几点:不要迷信书本,读书时要加以分析,应当辩证地去看问题,要独立思考,对书本知识要有怀疑批判精神……
从这些释义上来分析,大家无一例外地都把“书”作为该句的重点,认为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一种读书的方法。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宽泛地理解这句话,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读书的方法。
所谓“经典”,就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我们对经典的学习,绝不能拘泥于某句话的字面意思,而是应该对其进行深刻剖析,掌握它的精髓要义。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表面上似乎表达的是“书”,实际上,它表达的是这样一个句式:“尽信某某不如无某某”。
一个“尽”字,表达了“倾其所有”“无所保留”的程度,用这种态度去对待任何事物,都是不可取的。这样偏激和执着,结局必然会落个“不如无”的下场。
孟子一生主张“仁政”。他的这句“尽信书不如无书”,据说当时是针对《尚书》一书中的某个记载他持怀疑态度,才说出了这句话。尽管如此,我们结合他主张的“仁政”观点,对它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运用,也是不违背他的本意的。
古时候经济落后,人们生活中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书了。孟子作为一名大学问家,以书为喻来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是很正常的行为。但我们学习此句时,如果仅仅拘泥于它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领会,就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结合刚才提到的,我们可以把“尽信某某不如无某某”句式填充为:尽信朋友不如无朋友,尽信网络不如无网络,尽信科学不如无科学……句中“朋友”“网络”“科学”等,不是它们本身有问题,不是它们自身不好,而是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应该是“信”而不“尽信”。这,才是重点。
如何才能做到“信”而不“尽信”呢?这就需要我们保留本心,拥有一定的心灵定力。这一点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显得尤其重要。
保留本心,就是在自己接触到的事物面前,能够区分清楚什么是诱惑,什么是正途。同样一个事物,都有它的利与弊两个方面,究竟是接近它还是远离它,都需要自己认真考量,去依靠本心判断。
生活中,有人迷信彩票,就不惜重金购彩,甚至动用公款,最后落个当啷入狱的下场;有人迷信气功,就自己暗自琢磨偷着练习,结果走火入魔落了一身病;有人爱看手机,开车走路都在看,结果是车毁人亡,还撞伤了行人,真是害人又害己……
这种被外界事物迷惑,最终落个“不如无”的结局,就是因为没有保留本心,没有做到:“信”而不“尽信”。也就是说,他们忘了自己本来是干什么的,忘了本分。可见保留本心,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它是那么重要,几乎关乎着人们的生死存亡。
要保留本心,就必须要有一定的心灵定力。比如,在如今网络时代,很多人因为搜索引擎过于便捷,就放弃了自我思考的智力劳动,认为想那些太费劲了,不如到网上搜一下。岂不知,如此一来,你将渐渐习惯于放弃独立思考,将渐渐丧失生而为人的重要功能。这种巨大的损失是难以弥补的。可见没有一定的心灵定力,真的是“后果很严重”。
生活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今天,当我们重读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时,应当有更多的更新的深刻体会。经典就是经典,他的思想闪耀出来的光辉,不仅能照亮历史,而且能照亮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只要你我认真去发掘,就一定会有崭新的令人欣喜的发现。
还有一句俗话说的好:“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句话的受众也相当广泛,它的观点得到绝大多数人的赞同。与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相比,我觉得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征文入口:http://www.jianshu.com/p/4971991827d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