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不土

作者: 陈庆森 | 来源:发表于2016-07-03 21:05 被阅读19次

    最近有些困惑,知识总是学不完。在Alex强烈推荐下,我读了《大道相通》这本书。这让我回想起了刚毕业的时候,去四航局做施工管理的日子。虽然这段经历,在自己其他文章当中写过,但是这次有了些新的体会。

    严格来说,那时我是一个外行,我读的是交通工程,并不懂土木。所以,我去到工地的时候,可以说是一个白痴,不知道钢筋的型号,水泥的标号,不懂得看图纸。虽然项目经理给我安排了老师,曾老师(自恋下,我觉得他现在心里还惦念着,什么时候能再遇上一个像我那么勤奋,认真,负责,有干劲的徒弟)。

    说回正题,我的压力还是非常大的,难免会出些乱子,在施工现场瞎指挥。作为一个外行人,想指挥内行人,急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的确比较困难。于是,我给自己定的策略是向其他人学习,帮助自己快速成长。

    我记得那时候,在现场带我的是财叔,我就天天跟着他,看他是怎么跟施工队打交道的,看他平时需要干什么活,有哪些参数和指标需要记住的。我就回去查规范。

    我还向监理请教过,别人都觉得特别怪,监理是代表业主、甲方的权益,而我们项目管理方,是乙方,往往不是想到一起的,我并不介意这些,我希望从对方那些学到知识。其实很多时候,我的标准比监理的还高。

    我去问测量班,和他们打成一片,经常给他们带些零食,向他们请教测量上的问题。

    就这样子,坚持了三个月,我有了基本的积累。

    这时候,曹总叫我们算图纸,我就认真算了几周的图纸,从路基、桥梁、涵洞,到土石方,我都认真算了一遍,当然没有把整个标段都算完。那时候,我并没有发现有特别的用处,就知道在计量时,特别方便,把数据一拉就行了。

    曾老师交待的任务,我努力做到最好,那时很苦,从早上7点多起床,晚上做到11、12点,甚至通宵打混凝土,还得写资料,从1号到31号,基本没有休息过。在项目部上,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最多就是出去吃饭了,或者和大家唱唱K。大多数时间是他们去,而我还在工地上打混凝土。其实大多时候我都是工地边上吃饭的。

    现在路过四航局、中铁集团的施工现场,看到戴着安全帽的人,我总有一种亲切感。

    慢慢地,我得到了施工队的认可,哪怕我的要求比其他人都要高,但是我是对事不对人,他们知道,只要自己把事情做好了,就能过关,遇到什么问题,我会积极响应他们的需求,特别有服务意识。

    后来,项目经理晚上去巡视工地,经常会叫上我。一开始我很不理解,不就是坐车到各个工区逛一圈吗?有什么特别的。我只是觉得领导看好我,所以我就很乐意跟着去。

    有时候工地上遇上紧急情况,我站他身边,可以切身感受到一个项目经理对现场的指挥,那应有的魄力和果敢。

    现在回想起来,我当时只是学到了皮毛。

    首先公司有很好的机制,传帮带,有助于一个新人入门,适应工作内容和新环境。

    然后领导的用意深远。他让我们算图纸,带我们去看施工现场。当时他没有对我们说太多,为什么要这样做,直到今天我才体会到。其实哪怕说了,那时我们也理解不了。

    对于一个新人来说,通过算图纸最容易把握整个项目的概况,既能形成大局观,又能深入细节,才能更好地指导施工。没有看清图纸就施工,会付出经济代价的,轻的是补救,严重的是推倒重来。

    特别地通过算图纸能培养成本的意识。对一家企业来说,一个项目有没有意义,最基本的是赚不赚钱的问题。而赚不赚钱直接体现在过程控制当中。

    而领导带我去看工地,不是只是看下每天有哪些新的变化了——我最白痴的表现莫过于:哇,这个山头不见了,前些天还在呢,哇,这里填得那么高了!而是需要结合图纸看现场,看到现场每个细节的变化,看现场有多少人,设备,场地规划等要素。只有把握了这些,对于安排生产计划,自己心里才有底,需要什么功率的设备,机械台班,人工,物料。

    想想当年,我是那么的肤浅。

    除了钦佩他们,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他们的底气那么足。现在我总算明白了。

    对于虚心请教,保持好奇心;善于观察;整体观,大格局;对事物的把握程度,做到心里有底,这些道理可以用在各个领域。无远勿届,无坚不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混凝土不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dc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