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想法
国之大事为何在祀与戎?

国之大事为何在祀与戎?

作者: 哲学爱艺术 | 来源:发表于2021-08-04 00:00 被阅读0次

    你可能和我有过一样的疑问:为什么国家要花那么多钱阅兵式、表彰大会以及各种典礼呢?把这些钱拿去扶贫不香吗?

    你可能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左转》里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呢?

    戎还好理解,毕竟春秋时期战争不断,一个国家不在打仗上下功夫是很难存在下去的。

    但说到祭祀,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区区祭祀而已,何以能与战争相提并论呢?

    1.仪式的作用

    让我们先从第一个疑问开始吧,当你在电视上看到阅兵式上解放军整齐划一的队伍开过的时候,但你看到天空中一字排开的战斗机开过,对着七十年前那位老人说出“这盛世,如您所愿”的时候,你是否热泪盈眶、心中充满着激动与自豪呢?

    甚至当你看到《战狼2》里那一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的字幕时,你心中是不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此生不悔入华夏”的骄傲呢?是不是与祖国母亲的距离又更加近了呢?

    14890239_1446696771839_mthumb.jpg (900×598) (pconline.com.cn)

    没错,要的就是这份骄傲,要的就是这种对祖国母亲的归属感,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增加一个国家的凝聚力。

    凝聚力不仅对于国家,对于家庭、公司、社团等任何团体和组织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有了足够强的凝聚力,组织的成员们才能拧成一股绳去发挥出组织的合力去完成更大的壮举,而非各自为战。

    想必现在,你对于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国家要花那么多钱阅兵式、表彰大会以及各种典礼呢?把这些钱拿去扶贫不香吗?”——已经有了答案了。让我们再来看第二个——为什么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呢?

    通过某种仪式,让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参与其中,获得一种归属感来增加凝聚力。

    作为一个有节操的作者,我把这两个疑问放在一起肯定不是为了凑字数的(我也没必要凑字数给谁看),而是因为它们之间也许有同样的答案——凝聚力。

    祀与戎何用?

    先说“戎”,即战争,如果说举办典礼,让人们一起做同一件事,感到自己是更大的共同体的一员,是 Something bigger than myself,从而在心里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达到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目的的话,战争就是从另一个方面来实现同样的目的的。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他们”来界定“我们”。

    比如在抗日战争前后,生活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并不会称呼自己为中国人,而是自称“福建人、湖南人、江西人”等,直到外敌入侵,人们有了同一个敌人,才开始说“我是中国人”的。

    又比如在走出家乡以前,我们都不会对人说自己是某某省份的人,因为身边都是同一个省份的人,都是“我们”,只有当走出了家乡,才会在自我介绍时说“我叫XXX,来自XX省”。甚至开始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了,会找老乡玩儿了,也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家乡的关系了。

    而发动战争,除了保家卫国或者实现某某统治者或敛财或建功立业的野心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对敌国(“他们”)的仇恨感来加强作为XX民族(“我们”)的归属感,从而增强凝聚力。

    所以说,戎之用在于界定,通过界定“他们”来凝聚“我们”。

    最后,让我们回到祭祀的话题。因为我国古代是宗法制,倡导“家国一体”,国其实就是家的延伸,因此只有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在一个家族中,人们逢年过节会祭拜祖先,而到了放大版的家——国家层面,就是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了,通过祭祀,明确每个人在国这个大家中所处的地位,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共同的祖先和历史),从而达到增强凝聚力的作用。

    看到这里相比你早就明白了,古人的祭祀和今

    abf6c292b484a21f2fa6c4e7581fa428.jpg (1417×1063) (jzmsm.org)

    天的典礼仪式,其实都是同一个作用,增强凝聚力啊。

    其实不仅国之大事,“祀与戎”在小处也很常见,比如公司团建、学校升旗做广播体操、家庭旅行、过年祭祖等,大致可以看做是仪式,是“祀”。

    至于戎嘛,“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已经家喻户晓了。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祭祀与兵戎一样,都具有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功能,因此是当之无愧的国之大事。而且,祀与戎,即仪式与界定在小事上也有应用,也是当之无愧的“民之大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之大事为何在祀与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kam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