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孟子论“智者以小事大”

孟子论“智者以小事大”

作者: 037c26111bb7 | 来源:发表于2018-09-19 17:11 被阅读37次

2.14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前一章,滕文公问:“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答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齐楚两霸争斗,滕国是个小国,夹在中间很为难。“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侍奉齐国会得罪楚国,侍奉楚国又会得罪齐国,到底该投靠哪个国家以寻求保护呢?“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以仁义之道游说诸侯,不愿为管仲、晏子,更是把公孙衍、张仪之流所施展的纵横捭阖之术斥之为妾妇之道,滕文公问该如何审时度势,孟子当然不可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无论是选择事齐还是事楚,均是“求在外者也”,必然会被“时”与“势”所裹挟,如风吹飘絮,雨打浮萍,滕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安宁。

   孟子为滕文公指明一条路——求之在我。孟子曰:“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朱子注曰:“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在事齐与事楚之间做抉择,费尽心思,不过是寻求侥幸以苟免。地利不如人和,开凿城池、高筑城墙,倒还是在其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才是根本。

   齐国咄咄逼人,形势急转直下,不久把滕国附近的薛国给吞并了,且在薛地筑城,有攻打滕国的迹象。滕文公又问:“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大敌当前,孟子不作正面回答,而是把周朝先祖太王受狄人侵扰,从豳地迁移到岐山的一段历史讲给滕文公听,用意何在?

   朱子引二程门人杨氏之言曰:“孟子所论,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然理之可为者,不过如此,舍此则必为仪秦之为矣”。

   滕文公向孟子咨询,到底该结交齐国还是楚国?应为滕国谋划外交时,孟子却告诉滕文公要据城死守,不惜决一死战。当齐国势力逼近滕国,战争似乎真的来临时,考虑到滕国根本不是齐国的对手,孟子又来一句:“君如彼(齐国)何哉”?劝慰滕文公可以效仿周太王弃城而走。

   宜乎众人以亚圣为寡谋也!一般人读这两章,均会认为孟子没有谋略,没有智慧,也缺乏胆识。

   “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孟子之用心,众人是难以心领神会的,我们看朱子的解读,就比较深刻。朱子曰:“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朱子又引杨氏之言曰:“孟子之于文公,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大王之事告之,非得已也。然无大王之德而去,则民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不若效死之为愈”。

   孟子前后给出了两种选择,请滕文公“择于斯二者”。其一,筑城死守,其前提是滕文公“守义而爱民”,民众觉得滕国属于全体滕国人的,而不是国君一家一姓所有,才会心甘情愿死守而不去。其二,“君如彼何哉”?打又打不过齐国,那么,就向周太王学习吧,迁国以图存,以空间换取时间。但如果没有周太王的德性,民众不跟着走,滕文公不就成了孤家寡人了吗?

   朱子以前者为“正也”,认为“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己所能专,但当致死守之,不可舍去,此国君死社稷之常法”。认为后者为“权也”,因为实力悬殊,打不过人家,为了国脉的延续,不得已而迁徙到别处另谋发展。然而孟子认为滕文公向周太王学习乃是“强为善而已矣”,与游击战争那种打不赢就跑的所谓策略有着云泥之别。朱子可谓知“迹”而不知“心”,只看到周太王迁国以图存,没有领会周太王的发心。

周太王从豳地迁移到岐山,非择而取之,确实是“不得已也”,事之以皮币、犬马、珠玉,皆不得免。周太王虽不能以仁义之道御“势”,但可以顺“势”而行仁义。孟子曰:“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智”通“知者利仁”之“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既然是“利仁”,那么所谓“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智”就不是法家、纵横家那一类智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注意,孟子不说“畏大”而说“畏天”,“畏天”二字吃紧!“畏天”与“知者利仁”相呼应,“畏”非畏惧,而是敬畏,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孟子列举两个以小事大的例子。獯鬻为狄人,蛮横无礼,无论从文化还是实力上说,均不及吴国。但从德行上考察,“大王事獯鬻”远高于“句践事吴”,此不可不察。句践所畏者,吴国国势也,“畏”即是“惧”。太王所畏者,天也,非獯鬻也,“畏”落在“敬”上,由畏天而敬天保民。周太王彼时虽没有王者的事业,也做不到“仁者无敌于天下”,但有王者之仁心,有胸怀天下的格局与气度,如孟子曰:“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

   须注意,周太王在决定迁徙前说,“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朱子注曰:“土地本生物以养人,今争地而杀人,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再对比孟子说“不仁哉,梁惠王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便能体会到周太王有一颗仁爱忠恕之心。

   还要特别注意,周太王说:“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周太王居豳地积善行仁,众望所归,假如周太王觉得豳地乃“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应该“效死勿去”,深凿池高筑墙,民众一定会一呼百应。且不论战争胜负如何,但太王不愿意民众为姬姓社稷做出牺牲。“二三子何患乎无君”,这是真正的贵族精神!周太王对自己的臣民持绝对开放的态度,有强敌入侵,允许臣民受时势所迫而投靠对方,如有王者推行仁政于天下,更赞许臣民去归附。

   孔子教导曾子“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因为曾子为其父之子,也为天子之民。曾子“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士为知己者死,知己愿意为你去死,说明你已经够仁义了,如果你不忍心让你的知己为你而死,道德境界则进一步得到升华,可谓仁至义尽。

   孝、义有大有小,仁爱也有大小深浅。齐国攻打鲁国,孔子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周太王完全可以选择深凿池高筑墙,号召臣民拼死抵抗,守卫先祖留下来的这块土地。土地为民生之本,这样做不仅是为了维护姬姓社稷,也是爱民的表现。但毕竟以社稷为贵,其民次之,或者说此是以胸怀社稷的格局爱其民众,其民便为社稷之民。周太王说“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乃是以民为贵,社稷次之,以胸怀天下的格局爱其民众,其民则为天子之民,王者之民。

   西周以及春秋早期,参与战争的主体还是贵族。到了梁惠王所处的战国时代,为了争夺土地与城池,以至实现称霸天下的野心,梁惠王决定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人民战争”。他首先将八竿子打不着的老百姓送上战场,四面树敌,结果大败而归,为了报仇雪恨,不得不驱其所亲爱子弟以殉之,孟子所谓“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周太王深深地爱着先祖留下的这块土地,但更爱自己的百姓,因为深爱着百姓,所以不忍心发生战争,便主动从从豳地迁移到岐山。狄人非其所爱,送给狄人皮币、犬马、珠玉乃至土地,不得已而为之。但自己选择主动撤退,客观上也避免了对方的流血牺牲,可谓“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

   孟子曰:“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仁者安仁,以大事小,王弼所谓“乾吉在无首”;知者利仁,以小事大,“坤利在永贞”是也。后人不识周太王之事獯鬻,孟子在魏国、齐国宣扬“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后世学者也难以领会孟子之良苦用心。“其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竟然批评孟子不尊周,可谓鄙陋至极。

   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孟子身在齐国,胸怀天下,居天下之广居,行天下之大道,说服齐宣王保民而王,不是为了成就齐国霸业,而是心系天下万民,欲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

相关文章

  • 孟子论“智者以小事大”

    2.14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

  • 246#「勇」之小大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

  • 小女子拙见【71】以小事大20190305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 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 《孟子》读书札记(二)——仁者之道与智者之道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

  • 每日一思第677天(孟子)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

  • 《孟子见梁惠王下》第三章

    原文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 仁与智

    齐宣王问孟子:“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回答,当然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唯智者为能以小事...

  • 仁与智(杂感)

    古代圣人孟子曾说过一句话: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其意为,大国之统治者如是仁义君,其领导的国家能与...

  • 大学~个人解析3

    孔子后时代,亚圣孟子的方法论,大孝之道,仁政以德,以义为利,以公为私,让更多人有了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做,就像从小上...

  • 思维模型(26)系统论

    系统论。 大事小事,大事化小(小处着手),小事见大(以大统小)。 不单一而行,要统筹推进,综合施策。 单味药可治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论“智者以小事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cni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