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07年,23岁的秦武王面见周朝天子,态度傲慢。他不听劝阻,要举起象征天下的大鼎:“如果不举,本王的面子就丢尽了!”不料功亏一篑,被大鼎砸断腿骨,不治而亡,后人对此褒贬不一。
秦国自西周诸侯起,一直位列几大巨头。而后,更是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秦国很多优秀的君主,都为它的发展和崛起作出了贡献。
虽然在位只有短短三年,但秦武王也是有功劳的。
秦国第32代君主,秦武王赢荡身高体壮,英武非凡。他喜好跟人比角力,因此,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都得到了重用。
兴趣决定方向,上一代君主之所以选择赢荡,就是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秦武王崇尚武治,在他的字典里, “打”字当头。他上位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定蜀乱。
公元前310年,秦武王刚继位,蜀国就发生了叛乱,秦武王派大将甘茂去平乱。甘茂不负秦武王期望,斩杀了叛乱的陈庄,重新将蜀国归拢在秦国旗下。
秦武王并不是蛮干,他一直非常重视巴蜀一带。蜀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当时就有“ 得蜀即得楚”的说法。只有稳定巴蜀,才能为以后攻打楚国提供便利。
果然,后来的白起攻占郢都,王翦灭楚都是从蜀地发的兵。
稳定了大后方,秦武王目标锁定韩国宜阳。
宜阳乃是韩国军事重镇,也是秦国进入中原,朝见周天子的必经之地。秦国若想问鼎中原,这个地方必须拿下,输送兵力和物资都得经过此地。
秦武王没有硬打,而是兵马未动,离间先行,计谋玩得非常顺溜。
当时是秦武王三年,赢荡先派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游说魏王与秦国结盟,孤立韩国。
魏王当然不会这么配合,这时,秦国便以大兵压境,向魏国亮出獠牙,威逼加上利诱,迫使魏国弃韩投秦,答应出兵一起对付韩国。
时机成熟,可以动手了!双方激战大半年,秦武王如愿攻下宜阳,并乘胜渡过黄河,拿下武遂。这样,秦国与周王室挨在一起,做了隔壁邻居。
紧接着,秦武王开创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河。
论武略,秦武王得心应手;文治方面,他也是个合格的明君。
赢荡在位时,还首次完善了丞相制:把秦国的相国改称丞相。并于公元前309年,设左右丞相各一人,甘茂任左丞相兼上将军,樗里疾为右丞相 。
这一举措,使朝堂机构更加明了,更方便各司其职,是管理制度的一个进步。
总结起来,秦武王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短短三年时间,年轻的赢荡完成了很多诸侯一生都没有做到的大事。
那么问题来了,赢荡赢并不傻,他为什么要逞强举鼎?
首先,大鼎是有来头的。相传当年大禹治水,铸九鼎以镇九州,九鼎就象征着天下。
曾有一次,周朝使者访楚,楚王问使者:“ 你们洛阳的九鼎长什么样?有多重?”使者一瞪眼,警告道:“ 这可不是你能过问的。”
因为,九鼎代表着周的权力,是周最重要的圣物,以楚王诸侯的身份,是万万不能惦记的。
历史记载,嬴荡曾亲率军队进攻洛阳,周天子打不过,只得率群臣出来迎接他。在周朝,赢荡看到了传说中巨大的九鼎,看到代表秦国的雍州鼎时,顿时热血沸腾,问道:“ 有人曾举过它吗?”
周朝众人脸色难看,无人作答。
赢荡毫不在意,转问身边三位大力士:“ 你们能举起来吗?”孟说站了出来,但他只能将鼎抬起一点点。
嬴荡大笑,自己把鼎举了起来。但大鼎实在是太重,他还没有站稳,大鼎便脱手坠落,砸在自己脚上,骨头折了,之后流血不止,当天晚上就薨了。
赢荡之所以会举鼎,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在当时那个情况,他必须要举鼎,不仅仅是为了面子,还为了自己和国家的梦想。
(“大禹铸九鼎以象天下,今秦王举鼎,则天下谁属,不问可知”。)
九鼎象征着天下,能举起来,就意味着他有能力坐拥天下。秦武王举鼎,意在威慑周王室,表明秦国欲取代周王室,一统天下之意。
嬴荡攻打洛阳,旨在秀肌肉。他冒险举鼎,就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打击周朝的优越感,震慑其他诸侯国。
遗憾的是,赢荡没有成功,反被当成了笑话。
但是,不能否认秦武王的能力,若当时他没死,后来统一六国的就未必是嬴政了。
(《史记·秦本纪》:“武王元年,诛蜀相壮。伐义渠、丹、犁。二年,初置丞相,摢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魏太子来朝。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
秦武王之名“荡”,含有“荡平九州”之意,可见他爹对他寄予厚望。
史上谥号为“武”的君主,个个都英武不凡,如周武王、汉武帝、魏武帝、宋武帝等,都是一代人杰,秦武王这个“武”也当之无愧。
秦统一六国,离不开历代秦王的努力和积累。而嬴政之所以为千古一帝,在于他不仅统一六国,而且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对嬴政来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谁也想不到,大秦短短十几年就改朝换代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