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圣贤书友会读书
《孟子》(三)公孙丑上篇4——圣人之一道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点

《孟子》(三)公孙丑上篇4——圣人之一道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点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1-02 18:01 被阅读0次

    历史背景

    伯夷饿死首阳山

    孟子说,“伯夷,非其君不事”。这里的“其君”指的是,被后世尊崇为古代明君的周武王。同为被后世尊敬的伯夷,为何不愿侍奉周武王呢?

    商朝末期,刚离开自己国家的伯夷,听闻周国的西伯昌(周武王的父亲)贤明,于是和弟弟决定一起去周国生活。待他们到达周国时,发现西伯昌刚去世,还未下葬,而他的儿子周武王却急着出兵攻打商朝。伯夷和弟弟十分气愤,认为周武王不及时下葬自己的父亲,却发动战争,这是不孝的行为;作为商朝的臣子,讨伐自己的国君,这是不仁义的行为。因此,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兄弟两拒绝侍奉周武王,也拒绝吃周朝的粮食,而选择隐居首阳山,采摘野菜充饥。最后两人双双饿死。


    核心知识点

    修炼不动心:知言

    在修炼不动心的漫漫长路上,除了养浩然正气,孟子还提出了“知言”一法。比起玄妙高深的养气,“知言”则操作难度更低一些。不论是孟子分析北宫黝、孟施舍和告子的“勇”,还是与学生公孙丑讨论古代贤人的“道”,孟子都是从他们代表性的言辞入手的。因此,仔细分辨言语,是了解自我和他人的重要方法。

    其次,孟子知言,不仅仅要知道“诐淫邪遁”等不足的言辞,更要明白何为最好的言辞,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因此孟子隆重推出孔子,说他既善为说辞又善言德行,却推脱说两样都不擅长。这样的人说出的话,才是孟子认为值得用一生去模仿学习的道理。


    应用延伸

    与人相处,如何把握分寸感?

    张爱玲有个好朋友炎樱,求学之时两人形影不离,相互扶持。后来炎樱出国,事业爱情双丰收的同时,还不忘写信向朋友炫耀。但是对于张爱玲来说,她一个人在海外漂泊,不仅金钱上没有供给,爱情也饱受打击。因此面对同样的一件事,不同的人立场不同,感受也会千差万别。此时,分寸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就变得特别重要。

    谈起分寸感,孟子认为做得最好的人就是孔子。孔子明明学富五车,却在学生面前自谦“学不厌而教不倦”。他认为孔子在德行和学识上如此优秀,却从不以此为骄傲。从孔子身上,我们能看到分寸感的本质是明确本位,目光不仅仅着眼于成就。正如古代高僧支道林说 “各安其分,各尽其性”,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地与家人、朋友和同事和谐相处。

    · 0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三)公孙丑上篇4——圣人之一道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xyt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