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我看见某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大意是越爱存钱的年轻人,越没有前途。
作者振振有辞地举了好几个例子:两位报社的记者,前者舍得在交通工具上花钱,因此节省了时间,常常第一时间采访到新闻,工资翻了几倍;后者总是由于时间限制写不出精彩的报道,至今仍是个基层员工。一位家境并不富裕的朋友,投入全部资金举债创业,如今身家早已翻了几倍。
文章还说,年轻人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因此需要用有限的金钱去换取更多更有效的社会资源,而不是把钱放在银行里坐等贬值。
可是那些爱花钱的年轻人,注定更有可能成功吗?即使知道要把钱花在刀口上,真正目标明晰头脑清醒,明白当务之急的人,又能有几个?
没错,这碗看似很有道理的毒鸡汤不过是给人画了张饼,至于怎样投资自己才有意义,学英语和学画画究竟哪个更有用,压根只字未提。
文中那个堵上家产创业的年轻人确实成功了,可是那些创业失败的大多数人呢?他们也不是富二代,凭什么花钱给你交智商税?
况且,盲目鼓吹年轻人投资自己,带来的负面影响可能超乎你的想象。
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案例:一对年收入超过五十万的夫妇,一直过着透支信用卡的生活,明明挣得高薪,却在准备要孩子时发现自己没有一分存款。看着这样的人,你还认为存钱的年轻人都是傻缺吗?更不要说有的年轻人受到此类蛊惑,把辛苦挣来的工资全都花在奢侈品游戏装备和美食大餐上。此文的前提是每个人都具备理性消费的能力,可在现实中又怎么可能?
更不要说在意外和疾病面前,没有存款的年轻人恐怕只能h是死路一条。根据可靠的应急方案,一个人面对疾病和应该拿出3到6个月的收入,假如总是一掷千金,这笔钱该从哪来?有一个从事自由职业的女人,原本一直接着翻译的私活,收入还算可观;直到有一天得了癌症,既没有医保,也无法工作,甚至连基本的医药费都凑不齐。你也许会说,这是因为她没交社保,没买保险,可是你以为大病不需要自费药,商业保险是万能的吗?有些不懂保险的人,把几十万上百万投进保险,到头来连轻微疾病的理赔也没有。即使你确实买对了保险,多一份资产组合难道有错?
我们的父辈往往过分节省,明明能拥有更好的生活,却偏偏喜欢委屈自己;可到了我们这一代,情况却出现了极端反转,商家与媒体总是无时无刻地鼓动着消费,仿佛买不起iphoneX,不做月光族就对不起自己,不配拥有光明的未来。如果说商家的宣传是出于利益驱使,一味相信年轻人不必存钱,将消费主义当做圣旨就是偏见与无知。投资的基础也在于储蓄,假如你负债累累,卯吃寅粮,又有什么理由高喊着投资自己?年轻人确实上无老下无小,精力充沛富有安全感,可是不少年轻人总有一天会成家,即使一直单身,也会不可避免地老去,如果只是今朝有酒今朝醉,完全不为将来打算,在未来的某一天,你的银行卡余额还能够你用吗?银行的利率确实不高,可世上高收益的理财方式有那么多,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存的钱终将贬值?
年轻人需要学习与消费,需要过得光鲜亮丽,舒心坦然,但这并不代表存钱与年轻人无关。财富与收入并不能划上等号,它更在于点滴的积累和收支的平衡。至于那些盲目鼓吹年轻人投资自己的毒鸡汤,大可看看就好,你未来的资产,还需要从今天埋下伏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