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部分的阅读越来越艰难了,感觉魏老师的理论越来越深奥,一些专业性的术语也是不容易理解了,只能是粗浅地理解表面。
魏老师讲到伪朗读,讲到了朗读的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形式因素,个人的音质、音色、普通话水以及各种文本的朗读规律;另一方面是内容因素,主要是对朗读内容的深刻的和独特的理解。而朗读的本质由是用声音传达对材料的理解,这也是晨诵的奥秘,晨诵的最高境界,就是用声音让一首诗歌的真理得以显现。当我们对晨诵的诗歌进行改写时,就是为了让诗歌的意义在当下,在我们的教室里更好地实现。当我们理解了诗歌,在朗读时候就决定了用怎样的形式或语言,我们理解的目的就是将诗歌的意义传递出来,表达出来。再好的朗读技巧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只是齐读的读经,都只能是伪朗读。
魏老师强调,自动化读写能力,只是形形色色的自动化能力中的一种,但却是小学阶段最一种。更广义的自动化能力,叫默会知识,即知识的自动化。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知识都是自动化了的。试想一下,我们如果开车去超市买东西,从出门到超市,很多东西就是自动化了的。而自动化的阅读能力,就像开车一样,如果我们的阅读不能达到自动化,获取知识就会很困难。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利用熟悉的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而不断地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不断转化为工具,又有来获取更新的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是处于不断的运用中的。
如果将知识的含义再扩展一下,会发现自动化无处不在,因此它还有另一个名称:习惯。班级里要建立好的班级规则,其实就是养成习惯,其实就是让孩子们将规则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要注意习惯不能越过界限,否则就妨碍了学生的自由 ,也就妨碍了有意义的学习。而在学习中,比行为习惯的训练有素更重要的,就是思维的训练有素。读到这里,我又想到了我们小语研课中的“训练有素”,其实这些都是统一的,讲的是同一件事情。
魏老师还讲到了老师的爱,老师的爱应该是公平的爱,是理智的爱,只有理智的爱,才能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将学生的错误与学生本人剥离开来,真正做到“对错误零度宽容,对灵魂无限爱护”。而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地提升自动化水平的过程,只有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注意力地能更多地分配于创造性的目标上。当我们达到自动化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有规律了,也就能达到规律化了。
和自动化相对的,则是陌生化。在这里魏老师讲,陌生化就是让熟悉的东西重新变得陌生,这样对熟悉的语言深度聚焦,就形成了文字,对熟悉的动作深度聚焦,就形成了舞蹈……也就是说一次次的陌生化的结果,是知识或世界在我们面前一次次地重新诞生。我对此的理解就是,即使是熟悉的知识,我们也要保持空杯心态,我们也要打破固有的思维,使之陌生化,重新学习聚焦。因为绝大多数的学习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反复地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循环,并且在这种循环中逐渐加深。在学习中,这种过程,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能力与知识相伴而增长的过程。
新的学习需要新的自由,需要新的纪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消除陌生化而努力自动化,另一方面要打破自动化而努力陌生化。魏老师说,只停留于自动化,生活就会僵化而缺乏创造,一味地陌生化,生活就会迷失于频繁的新鲜刺激中而无法聚焦能量,人也将因为丧失同一性而趋于虚无。
一切知识,都是最终作用于存在,使存在不断地显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