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了这部电影。
之前网上有人说,这样的电影就是“揭伤疤”是消费苦难者。
导演的回应是:“有人说我揭伤疤没关系,我自己知道是怎么与老人们相处的,问心无愧就行。”
就今天观影的感受,影片确实如之前报道的是“冷静记录的旁观者”,没有一处旁白对历史或者对其中人物作评判,只有克制的陈述事实,记录事实。
但是,我在观看的过程中也一直有困惑,往大了说,为了历史责任,纪录片当然尤其必要性,但是,从片中老人的角度出发,这样把痛苦的往事说出来,何尝不是再一次伤害呢?片中好几个老人都说了“不说了”、“忘记了”、“不想讲了”。
就像影片尾声,一直记录和帮助老人们的退休教师说的“现在全国人都知道了他们的事,日本也没一点赔偿和道歉,我也很后悔,早知道是这样,还不如不做这个事。”
从影院回来的路上就一直在纠结这个问题,回来就上网看了之前对这个问题的报道和讨论,我觉得导演只是问心无愧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把道理讲明白,让别人的疑惑得到解答,因为这个疑惑并不是恶意的揣测,是真实的感受。
既然导演还没说,我试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吧,有类似疑惑的朋友看是否能解开心结。
首先,导演的动机如何?
别的不说,在拍摄之前,类似的纪录片是完全没有赚头、吃力不讨好的,导演的动机肯定不是拿这个当噱头讨名利。
其次,是否给老人们带来了伤害?
老人们不愿继续的交谈和眼泪,起码在这一刻他们是痛苦的。而“全国人都知道”对她们上海大么?周边熟人已经和老人相处多年,相处方式是双方磨合习惯的,那你我作为全国人民之一,你会去批判老人、轻视老人么?如果不会,那对老人就没有更大的伤害。
再次,影片给老人带来的什么?
片中老人,有的说“吃野菜也要看这个美好世界”,有人说“你们来看阿婆,阿婆就很开心”,还有更多的人去看望、去关心她们,像里面一个老人说的“给你说这些,就像出气一样”,这种在老人自愿情况下的倾诉,也是对压抑的一种释放。
最后,影片还有其他价值么?
记录了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了历史,为后人留下了真实的影像,让更多的人思考战争和人性。
有专家说,纪录片的三个原则,一是告知原则,必须全面真实的告知被拍摄者拍摄工作可能带来的影响;二是尊重原则,拍摄中不干涉被拍摄者的真实生活,不强制要求安排拍摄;三是不伤害原则,要尽量避免对拍摄对被拍摄者的危害。
我觉得《二十二》很好的贯彻了以上三个原则。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新坟在季节变换中被逐渐掩盖的过程。
我想,导演是想说,随着时间推移,老人们终将离开。
但是,这也恰恰是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季节变换掩盖的是坟冢,时间推移磨灭的是记忆,而纪录片就是要在全人类的记忆胶片上划出一个标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