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355113/5c17f567c57572a4.jpg)
本书简介:《楞伽大义今释》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中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108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义”等义,并以“如来藏识”(阿赖耶识)为归结点。
作者简介: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是经世致用的文化大家。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著有《论语别裁》《人生的起点和终站》《金刚经说什么》等共计五十多册。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一妄想如何产生,二有无两种错误见地。
一、妄想如何产生
世间种种不实的妄想,都因为执著妄想而生。殊不知能取和所取的作用,都是自心和现识的境界。因为不识自心现识,所以就堕在有或无的二边见之中,由此更增长偏差的心理,增长妄想的习气,执著心外之法,产生种种理论。
心心念念,随时随地衍生了无数的妄想,而加深了我执和法执。
如何远离我执和法执?
就是要远离能作和所作的因和缘等的错觉,证知一切妄想,无非都是自心和现量的境界。由此身心转变,就能彻底了解一切菩萨地和自觉的境界,就可以舍离五法(名、相、分别、正智、如如)等的事理妄想自性作用。
世间一切法(事物),并非从有所生处而来,也不是根本就没有生。既不是有无互相发生,也不是非有非无的辗转相生。总之,世间事物,都从因缘和合而生,缘起性空,何以一般凡愚,却在此中产生妄想?
因为,性空缘起之中,既不是真实的有,也不是绝对断灭的无,更不是有和无的辗转相生。
由此观察世间的事物,然后转变妄心意识,就会证得无我的境界。
其实,一切事物的自性,都是虽生而不而,因为都是因缘所生的关系。因缘所生法,本身是无自性可得,一切都无自性可得,都只是唯一真心的现量境界,所以,万法唯心。
什么是宗通和说通?
宗通(正觉的宗纲),是自觉内证的实相而成就的,这种境界,不是文字言语所能想象的。在自觉内证的涅槃境界中,看到人们虽然有贪、嗔、痴等的作用,其实也都是幻生幻灭,其中并没有一个我的真实东西存在。
身心五阴的一切有为作用,都由于一念爱欲所生,虽偶现暂有,也只是梦幻而已。
说通(说法的理论),由诸佛的教法而建立的九部(1.修多罗,2.祇夜,3.和伽罗那,4.伽陀,5.优陀那,6.伊帝自多伽,7.阇陀伽,8.毗佛略,9.阿浮陀达磨)种种教法,都能够融会它的异同和空有的道理,以各种方便的言语表达出来,使众生受益得度。
二、有无两种错误见地
世间的人们,都不离两种根本的思想,就是根据有或无的观念,来推究形而上和宇宙万有的本体。其实,这种自性,根本不是真理。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想见自性才去离相,纵使无相,仍然还未离相。
什么是世间思想依于有?
认为的确有这个世间的存在,而且世间一切事物,都从集合各种因缘而生,并非是没有的啊!这一切的事物,的确是从有而生,也并非是无中生有的。
这种观念,认为形成世间的一切,根本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缘的存灭而发生有和无的现象。
什么是世间思想依于无?
就是感觉人们确有贪、嗔、痴的心理作用,却认为都是心理上妄想执著所发生的不同形态,根本无所谓有真实贪、嗔、痴的自性根据。所以只要不执著真实有自性的作用,那么心理上的自性和现状,就毕竟寂静无为了。
他们认识所谓有如来和声闻、缘觉觉等得道的人,也不过是把这些心理的作用扫除净罢了,使有归于无而已。
这种观念错在哪里?
先承认有一个贪、嗔、痴等的心理作用,后来再舍弃它,再否定它们有自性的根本。其实,即使舍弃之后,变成声闻、缘觉,甚至佛,也不过是另一种心理状态而已。
推而广之,佛的境界,也是可以舍弃的!
为什么?
因为身心内外的一切法,毕竟没有实体可得,所谓烦恼与清净,虽然它们的作用和性质不同,可是同是心理上的性能,根本上是相同的。
既然贪、嗔、痴等身心状态是不可得的,那这些心理作用,就根本就没有本身的依据了,因为它没有实体可把捉的。这样说来,就是如来声闻、缘觉们努力修行的结果,才能破除这些心理障碍。
这种观念,就是破坏性的断灭论据的观点,名为始终依于无的无相论。
这种见地,堕在自他心理现象的见相里。殊不知这还是自心的现识境界。他们只见到外界的一切现象性能,是刹那之间,互相辗转变坏,一切都是无常的。只看到身心内外的五阴(色受想行识)等,都是心理生理的本能相续活动,虽然是不断地流注,但又随时变灭。于是认为只要心理上离了文字和分别妄想的现象,就是对了,这就是彻底破坏性断灭论。
无论认为自性是有或无,落空或执有,都是落在一边的境界。而且有与无,也无非是心的现识境界的一种现象或观念而已。要净除这些落在有或无的两边境界,才能得到平等寂灭的心之自性。
只要不执著于任何境界,如明镜当空而照万象,于万有景象过即不留,自然会证得寂灭的自性。所谓寂灭,不是说什么都没有,如果这样,只是一种断灭空(顽空)。
寂灭无为是自性天然本色,它本来能起照应事物的妙用。当它照见事物时,寂灭无为的自性,就在照用事物之中。在不照不用时,依然还是本来的寂灭无为。
所谓当用之时,体在用中。在体之时,用归于体,这就是如如不动,无来无去的如来。
一切万象,都从因缘积聚而生。可是能够和合因缘的那个功能,又是谁呢?如何又说它是绝对的没有呢?如果是绝对的无,哪里会生起万象呢?
所以说,执有和执空,都是没有彻见自性的本来。用这些谬误的见解,来讨论宇宙万有的体性,都是落于偏差,堕在执著自我主观的邪见之中。
如果彻底了知万有的如来自性,虽能生万象,而体自无生。万象虽灭,而体自不灭。观这一切的有无、来去、生灭等,毕竟都是空寂的,自然就会远离这个有无的两边邪执了。
本次分享两个问题:一妄想如何产生,因执著妄想而生。殊不知能取和所取的作用,都是自心和现识的境界。因为不识自心现识,所以就堕在有或无的二边见之中。二有无两种错误见地,为了想见自性才去离相,纵使无相,仍然还未离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