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简介:《楞伽大义今释》是唯识宗的根本典据“六经十一论”之一,也是早期禅宗依奉的重要经典,在中国佛教中外具有广泛的影响。它全称《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由刘宋求那跋陀罗于元嘉二十年(443)译出。经中通过佛在南海之滨的楞伽山,答大慧菩萨108问的方式,论述了“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四种禅义”等义,并以“如来藏识”(阿赖耶识)为归结点。
作者简介: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出生于中国浙江温州。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是经世致用的文化大家。全身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其出版代表作诸多,著有《论语别裁》《人生的起点和终站》《金刚经说什么》等共计五十多册。
今天分享两个问题,一素食的理由,二谁能成佛。
一、素食的理由
经中大慧大士问佛:“为什么学大乘菩萨道的人不吃酒肉和葱韭蒜等”?
佛答:有很多因缘,简单的说有以下15点:
(1)因为一切众生,从本以来,自性同体,而且都会辗转互为因缘,彼此做过六亲(父、母、妻、子、兄、弟)眷属。所以基于亲亲同体的观念,就不应该吃肉。
(2)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互相杂卖,所以不应吃肉。
(3)肉类都从吞食不洁净的气味而生长的,所以不应吃肉。
(4)其余众生,闻到肉食者的气味,都心生恐怖心,例如狗见到屠户,群起而吠之。所以不应吃肉。
(5)肉食使修行的人,不能生起慈悲心,所以不应吃肉。
(6)凡夫愚痴,以臭秽不净,当作美食,此中无善可言,所以不应吃肉。
(7)使你学一切咒术,不能成功,所以不应吃肉。
(8)因此而喜欢杀生,看见动物,就生起贪瞋意识,所以不应吃肉。
(9)食肉的人,是被诸天人所舍弃的,所以不应吃肉。
(10)食肉的人,口气很臭,所以不应吃肉。
(11)食肉的人,多做恶梦,所以不应食肉。
(12)食肉的人,如果在山林之中,虎狼都会闻到他的肉香,所以不应吃肉。
(13)肉食会使你对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不应吃肉。
(14)使修行的人,没有厌离之心,所以不应吃肉。
有时候,为了地理环境,与其他原因,制立遮戒(佛所遮止之事),允许比丘们可以食五净肉(1.眼不见其杀者,2.不闻为我杀者,3.无为我而杀之疑者,4.诸鸟兽命尽自死者,5.鸟残、鹰鹫等食他鸟兽所余之肉也)。
或者除了象、马、龙、蛇、人鬼、猕猴、猪、狗、牛等十种以处,其余的肉是可以吃的。但那是为了时间地区等原因不得已的说法。现在于此经中,其余的便一切应断。
佛法修行的究竟处,甚至可断一切饮食,何况食肉呢!
而且,佛是以大悲心为前提的,应该视一切众生,犹如独子,所以不令人们自食子肉。
二、谁能成佛
佛曾经说,阿罗汉将来也会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和一切诸大菩萨们平等,并无差别。而且一切众生,本来就法尔涅槃,并不是别有一个涅槃境界可以出入。可是又有谁能成佛呢?
佛的答案是,因为世间诸人,有些专志于小法,以得到声闻、缘觉二乘的有余依涅槃,便自以为满足,诸佛如来为了化度他们进入大乘的菩萨道,所以用种种诱导,使其进入佛道。
所说的,无非是为了教化的方便,并非自性有了差别。诸佛如来,都以自发的无尽本愿之力,在无思无虑中而常说一切法门。虽然演说各种差别的法门,但仍然是正智的开示,并非妄念所生。
至于为声闻、缘觉等人的授记,那只是化身佛的化法之事,都不是佛究竟本际的事。
如来的法身,本际难知,为什么还需要密迹金刚力士来维护?
密迹金刚力士追随护卫的,是化身佛的事,并非指真如境中的如来法身的事。如来在真如境中的法身,远离一切根、尘、量,不是一切凡夫、声闻、缘觉以及外道们所能测度的。因为根尘识量都灭了,真实如来者得现法乐,住在无间法智法忍之中,鬼神亦难窥其境界 ,也非密迹金刚力士所能维护的。
并且,一切化身佛,并不从业力而生,化佛并非真佛,但也离不离于法身报身之所化生的。
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其不可度而度之,此乃是佛心佛行。外缘魔恼,固然难忍却必须能忍。就如同恒河中沙,虽然被一切外道人兽践踏,也不会生起恼乱的妄想。
大小乘佛法差异真实存在吗?
佛法所说的大小三乘:声闻、缘觉、菩萨等,并非真实有乘的存在,无非都是法界自性的差别,佛只是加以方便说法。自性如来,本来便是不生不灭的。
所谓涅槃,就是本来清静,并非另有一涅槃的境界,如有境界,便是心识的现象,不能算是真正的涅槃。
生死本不可知,何以有解脱?
如果能够将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的习气灭了,了知自心现量,当下便知一切根尘外物的缘起真谛了。若能转识成智,就是转妄想成真,变烦恼为菩提,方知解脱的境界,是并无什么可灭的。
由此应知所谓的生死本际,无边无际,并非是绝对的无所有,和凡夫们妄想分别的无边不同。如能善于观察内外,离于妄想分别的作用,便知内外妄想分别,才是众生情智的成因。
虽然外表仍然无异于一切众生,但内证智慧,却了知一切诸法,本自寂静无为,了不可得。如果不识自心,便现妄想,妄想生灭不停。如果识得自心,妄想即灭。
佛作偈语:
观察诸导师,犹如恒河沙,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犹如恒河沙,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这就是说,观察一切诸佛如来,犹如恒河沙数,过去和现在,不坏也不去,未来也无穷尽时,这才是真正的平等法。如来便是自性法身,他是远离一切过患的,虽然恒随众生法性之流随缘显现,应机说法,但自性却常住不变,这便是佛的正觉法门。
三世诸佛,犹如恒河沙无数多吗?
凡是一件事情,超过了世间的见闻,便不是譬喻之所能比了。因为凡夫执著希望于生命的长存,外道们又以邪见,增加他们的妄想,所以便流浪生死,轮转无穷。
为他使他们厌离生死,努力精进而证真谛,便向他们说,诸佛如来如恒河沙,无量多,很容易见,并不像优昙钵华(为无花果,世称三千年开花一度,值佛出世始开,所以今称昙花一现)一样难得看见。
有时为了止息他们太过随便的心理,又说佛很难见到,犹如优昙华一样。
妄想在哪儿停留?
人们所看到的万物,生生不已,好像没有间歇性的相续不断,其实这都是由念力妄想熏习而成,习惯以为万物是恒常存在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无明为这它的基本初因,于是妄想就由此连续生起。
如果世间万物色相,尚未产生之前,妄想又在哪里停留,谁又是我,我又在哪里?
因为妄想是依他而起的,是虚妄不实的,并无另外的生因使它生起。它也本来就没有形成真实的东西。
本次分享两小问题,一素食的理由,佛视一切人如子,不令人们自食子肉。二谁能成佛,如果能够将无始以来的虚伪妄想的习气灭了,了知自心现量转识成智,变烦恼为菩提,即解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