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鼓浪屿公共租界,关注口岸城市的演变,特别是厦门,广州,澳门。要了解鸦片战争前后这些城市的人文景观,早期的西语记录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很长一段时间留连于各大图书馆的目录库,沉迷于挖掘历史文献,东洋文库(Toyo Bunko)的收藏让我很动心。
虽然久仰东洋文库的大名,真正有机会拜访,还是2015年在东京访学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常去东洋文库,虽然离住家蛮远的,十二月的东京已经很冷,裹着防寒服的脚步却异常轻快,那是朝圣之路!
东洋文库的建筑含蓄内敛,一楼最显眼的是博物馆,阅览室和办公入口偏安在角落。
东洋文库是研究型图书馆,主要收藏东方研究的文献,来查阅的大多是学者,虽然阅览室免费对外开放,读者很少,仿若遗世独立的小世界。阅览室的设施很舒适,借阅方式却是很老派。读者只能带手提电脑做笔记,或是用铅笔写在笔记本上。如果需要复印,要在待复印的地方夹上纸条,详细填写请求单,交由工作人员处理,复印当然是要付钱的!
刚开始牢骚满腹,抱怨抄录太浪费时间,为什么不让读者拍摄?为什么不能将馆藏电子化?几日过后觉得老派的做法也还蛮有仪式感,逼得你认真阅读记录,只在必要时花钱复印,越是难得的东西越显得珍贵。
摩挲着一本本珍稀书刊,已经泛黄的书页有着现代纸本不同的质感,每一本都有百年的历史,有自己的故事,而东洋文库本身就是一段耐人寻味的事迹。
东洋文库的创办人是三菱财团第三代主岩崎久弥(1865-1955),这位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富家子,师从福泽谕吉,曾留学美国五年,28岁时就任三菱会社社长,是明治时期声名显赫的实业家,他对东方研究情有独衷,热衷于收藏古书典籍,最为人称道的便是莫理循藏书。
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是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从小热爱野外探险,后来成为医生,他的传奇却是在中国展开。1894年莫理循初次踏足神州,之后的二十五年间他遍游华夏山川,担任《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向西方世界报道中国,后被聘为民国政府的特别顾问,甚至作为中国代表出席巴黎和会。
莫理循一生收藏了约2万4千本有关远东的西洋出版物,大量是关于中国的,这些书籍是他仅有的财富,担心身后毕生所爱会散布各地,决意将全部藏书整套转让,这个条件令许多藏家却步。1917年,岩崎久弥花费3.5万英镑(相当于现在的70亿日币)将整套藏书买下,1924年创办了以其为核心的东洋文库。二战末期美军轰炸东京之际,东洋文库藏书被转移至安全之地而保留下来。
当年莫理循将毕生挚爱托付给岩崎久弥时是怎样的心情?应是无憾吧!三年后他在英国与世长辞。将近百年之后,在遥远的东京,东洋文库博物馆为莫理循留下专属空间,环顾四壁满墙的书架,呵护着他珍爱一生的瑰宝,书香满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