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所有花馍图片,全部来自沈宇先生。因为是在网上寻找的资料,所以无法联系沈宇先生对照片进行使用授权。本文承诺不会用于任何商业用途,只作为花馍艺术的讲解与宣扬。如有任何的版权争议,将撤销本文原址。】
【花馍的历史】
花馍,又称为“面花,面塑”,不仅仅可食,更是一种享誉中外的民间艺术品,表现了淳朴善良的农家妇女们的心灵手巧和艺术想象力。

花馍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等地,它起源于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中用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牛羊等动物的习俗,花馍的造型生动、夸张,制作精巧细腻。

花馍在民间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流传于黄河两岸,它的文化底蕴更为深厚,从过事上讲:有红事花馍(婚庆专用),白事花馍(殡丧专用),各种节日花馍,从形式上讲:有动物、有植物、有人物、有传承着的各种敬仰物花馍等,黄河两岸的人们很早很早就用花馍语言文化有声无声的传奇着一种真情。

在人们生活日益兴盛的现代化时代,花馍这一传承中国文明的形式,慢慢的将被历史悄然无声的淹没,但在乡间的花馍仍然存在于各地的风俗习惯中,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等等,都有各类造型和不同用途,花馍作为我国珍贵的民间艺术,被评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陕西咸阳曾经在每年正月十五期间,举办中国花馍艺术节,这是一次对中国历史濒危传统文化的抢救,值得我们赞扬。
花馍的制作
原料以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胡椒等辅料。

制作手法有:搓、团、捻、擀、剪、切、扎、按、捏、卷等十多道工艺。

所用的工具包括擀杖、剪刀、筷子、梳子、竹签等。

花馍除了很强的观赏性之外,还具有食用性(可以食用)。
制作花馍花饰时,有时用米类、豆类等粘贴而成,有时用食用色素上色而成。

花饰内涵丰富,色彩鲜艳,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均可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表达对祖先的祭祀、长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方式。

【花馍的制作】
花馍的制作从麦子筛选、晾晒、加工开始:
1.首先选用今年刚收获的新麦,新麦干燥,潮气少,而且磨成面粉后,更加劲道有柔劲。不会在蒸熟时发生剧烈形变,导致成型失败。
而且新麦也是迎接新喜,除旧迎新的意思。代表着广大劳动人民迎来了新的收获,家家有余粮。

2.其次经过凝水、箩面、制酵、发面的步骤。
这几步是花馍与普通面食最大的区别点。和面的水中,要加入些许食盐,这样和出来的面,会更加劲道,有利于形状的呈现。
发酵过程也极为的重要,要根据花馍的体积与各个部分不同的形态,软硬程度,发出最适合的面团出来。

3.捏形的步骤。
捏形是花馍艺术最为精彩的部分。不同寓意的作品,不只在每位巧妇手中一点点的捏出,更是首先出现在她们脑海的记忆里,这种千百年的文化传承,经过一代代母传女,姊传妹,使得民俗艺术不断发展,巩固,变化。
每位巧妇,对于这不同寓意的花馍,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这往往会在逢年过节,花馍制作的日子里,出现了无声无息的比赛。在比赛中,心灵手巧的大姐,会受到家族德高望重的前辈的表扬,同时这也造就了民俗文化在乡民的口耳中相传至今。

4.蒸制、成型的步骤。
花馍的蒸制与普通的面点有所不同。花馍更加注意火候,注意成型时,要软硬均衡。不仅要好看,还要注重其实实在在的可食性。

5.着色、插面花的步骤。
这是花馍最后的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巧妇们将蒸熟的作品,进行一定时间的放凉,然后将五颜六色的食用色素,各式各样的食物性装饰品与花馍本体之间,进行最后的着色,点缀。
本来只有形状,棱角,样子的白面馍馍,经过人为的食用性的“化妆”,将其所代表的民俗寓意,从自己的脑海里,呈现给各个宾客。

艺术本来就源自于生活中。每一位从早忙到晚,全心全意为了亲手制作的花馍作品的巧妇们,她们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艺术的传承者。

艺术的本质是丰富生活,是为了祈祷上天,保佑族群的平安。而今天,花馍艺术正是对未来生活美好憧憬的心声。
【下文是花馍艺术的欣赏】
【十二生肖花馍系列】

【子鼠】

【丑牛】

【寅虎】

【卯兔】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麦秸垛】

【枣山】

【龙】

【塔】

【囫囵馍】

【灯烛面花】


【龙】与【凤】

【龙凤呈祥】

【狮子老虎糕】

【牛轭头】满月送给小孩子的

【卧牛】

【牛犊馍】
(长武县·获全国花馍展赛金奖)
【我家乡的参赛作品】

【虎娃】过周岁送给小孩子

【满月囫囵馍】

【生肖·鼠(旬邑剪纸风格)】

【高盘馍(部分)】

【双龙戏珠】

【莲花娃娃】

【风展翅】

【双虎】

【洛川面花】

【猫糕】

【清明祭糕】(祭祀面点为白色)

【五谷丰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