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 秋
我的老家有一个习俗叫“摸秋”,其实确切的说应该叫“偷秋”,就是偷摘别人家的秋瓜秋果蔬菜豆类等。但在我老家一带不叫“偷”而叫“摸”,这又是为什么呢?听我慢慢道来。
“摸秋”习俗,在古时象征着人们的一种喜悦,代表着一种吉祥,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丰收的希望和梦想。
这个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元朝末年,老家一带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队伍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一天,起义军转移至深夜,因不便打扰百姓,便宿营旷野露天。有几位年轻的士兵因饥饿难忍,于是便到当地老百姓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此事被其他士兵发觉并告到主帅那里,主帅为了严明军纪,准备等天明了便将那几个士兵治罪。
当地农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帮助士兵开脱过错,有一老者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此话而获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节,从此便留下立秋节晚上“摸秋”的习俗,并被保存流传下来。
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人们不仅宽泛了“摸秋”的主体,不只局限于女子,男女老少均可,同时,对“摸秋”习俗逐渐赋予了一些讲究和寓意。
讲究之一:既然是习俗,人人须尊重并可参与。到了24节气的立秋节晚上,无论男女老少,都可走出家门,到别人家的田埂边、菜园里,山坡上去摸瓜果、蔬菜和豆类(仅限瓜果蔬菜豆类)。
讲究之二:凡是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任何人不得叫骂。有的人家甚至专门都要留上一些成熟的瓜果在地里或者树上,供人摸秋,以此为乐。那是因为在当地有一种说法,说是自家地里被“摸秋”,说明自己人缘好。
当然,也有小气的人家,头天将成熟的瓜果全部摘回,让摸秋的人扑个空。此时,有的“摸秋”人会给“东家”搞点“恶作剧”,如把他的生瓜纽子摘了扔进棉花地里,把他种的葵花拧断脖子,让那小气鬼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讲究之三:“摸秋”不得空手而归,即使没摸到“秋”,那也要扯一把青草回家,这样做的讲究说法是“摸秋”与“丢秋”人之间“不能断青(情)”。
除了这些讲究外,人们还为“摸秋”揉进了一些寓意,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某种期许与企盼。
比如,家中老人出门去村野摸“安乐菜”(即马齿苋),寓意希望家庭祥和兴旺(因为此物生命力极强,无需人们栽种管理,自己生长的特别茂盛)。
在生意场上做生意的老板,上山坡旱地摸“节节高”(即芝麻),期望生意兴隆,财源节节攀升。
年轻人去田边地头摸“甜到梢”(甘蔗),在外工作的祈祷工作添(甜)顺,事业有成;在家种地的盼望风调雨顺,田(甜)地丰收。
小媳妇或大姑娘去田埂边或山坡上摸南瓜,企盼生个大胖小子或找到如意郎君男友,(因为“南”与“男”谐音),小媳妇为婆家添丁加口,既增加劳力,又延续香火;大姑娘企盼“摸”来甜蜜爱情。
小伙子去小路旁的菜园和坡坝摸娥眉豆,期待“摸”来女儿或女友(因为娥眉豆是美女的代称,有的又称为扁豆,形似半月状,)。
正在热恋的情侣们,去莽林野地摸百合花,共同期盼和祝愿自己百头偕老,百年好合(因为百合花蕴含“百年好合”之意)。
“摸秋”的习俗现在好像被老家的人们逐渐淡忘了,但在我小的时候都还沿袭着,我还参加过“摸秋”呢。
大约是在我六、七岁的时候。那天晚上,我们几个儿时的玩伴在生产队的打谷场玩耍,皎洁的月光撒在打谷场边的树枝上,每棵大树就像披上了银色的缎带一样,满场的萤火虫发出或明或暗的黄色光点,在打谷场上群飞,柔和的月光下,我和我的小伙伴一边跑着、笑着、欢呼着,一边玩着抓萤火虫的游戏。
我们嬉闹着追赶萤火虫,不一会儿,我们的小瓶就装满了萤火虫,一只只萤火虫在瓶中发出光亮,仿佛一道道黄色激光在闪烁……。
玩过抓萤火虫后,我们又利用打谷场上的稻草垛玩儿起了捉迷藏。不知不觉中,已是月上中天,打谷场边的树叶和场内的稻草垛上落了重重的露水,就如珍珠一般。
此时,一个小伙伴突然想起并提议道:“唉,今天立秋节,我们去‘摸秋’吧”,大家齐声应和同意。于是,我们立即四散,消失在浓浓的月光中……。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各种瓜果在田野里和树上飘香,早诱得儿时“吃货”的我们垂涎三尺,大家早巴望“摸秋”时好好过一把瘾。
一会儿功夫,我们的“人马”带着各自的“战果”从四方汇合到打谷场,有脆生生的秋桃,有甜沙瓤的晚熟西瓜,还有脆甜的大枣等等……。
大家将摸来的“秋”放在一起,“有福同享”,嘻嘻哈哈,海吃胡吃,直到一个个肚大腰圆,打着饱嗝,才十分满足地四散回去。
我真是叹服于先辈乡民的仁慈和厚爱。
“摸秋”,一个“摸”子,不仅把秋天渲染得甜美而又温馨,更是道出了我们儿时的喜爱和乐趣。
一个“摸”字,“摸”出了农村男女老幼的喜悦,“摸”出了乡野村寨的淳朴,“摸”出了儿时梦幻般的境界,“摸”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2017.10.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