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水浒之十二
梁山集团的第二头灰犀牛:还没年轻就老了
一
梁山作为一个创业集团,能把各个山头派系弄在一起,保持了团队的积极和稳定,是很不容易的。
但这也带来一个潜在的人事制度问题,那就是过度依赖石碣排名。一次性将108个好汉按专业排名到位,看起来很科学,其实人事组织架构还是太冗余。
怎么个冗余法?比如管钱粮的头领,有小旋风柴进和扑天雕李应,但下面考算钱粮的出纳,却只有神算子蒋敬,一个办事员对口两个领导,这活就不大好干。
武将作为梁山的“主业”,超编超配就更不用说了,光马军就有五虎将、八骠骑、十六小彪将,还有守护中军的马骁将两人,探事马军头领两人——著名的王英和扈三娘。
王英和扈三娘,名义上是马军情报头领,直接归属于神行太保戴宗管理,但实际使用时又经常冲锋陷阵,最后还是死在方腊手下郑魔君的对战中,而不是死在“潜伏”里。可见,业务分工还是有些混乱。
冗余的另一面,是专业岗位的稀缺,比如医生只有两个——安道全和皇甫端,皇甫端还是兽医。后来梁山打方腊,安道全虽然艺术高明,也是独木难支,照顾不过来那么多人,不然以他神医的能力,还是可以多救些人,不至于死伤那么多。
从这个角度看,梁山集团组织架构的结构性矛盾,是还没年轻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缺少创业集团应有的活力。
二
当然很多人要说,梁山最壮大时有号称十万人,108个头领肯定要带小弟带马仔的。
没错,这也正是我想说的。如果说分工架构不合理是浅层矛盾,那么深层的矛盾是僵化严重,上升通道堵死。
宋哥哥的内阁,为了杜绝大家对排名产生不满,用了个石碣定乾坤。这样就不好再调整和增补人员了,不可能像政府和企业一样,开个常委会或者董事会,对人事进行变更,或者对岗位按需求调整,不然就是违背天意,自己打脸。
所以,任你哪位好汉后续功劳再大,也只能原地趴窝,最多给你点口头表扬,或者赏点金银财宝。
参考《宋江三十六人赞》和《宣和遗事》,再按照小说叙事的时间轴,梁山从兴起到灭亡前后至少五年。
五年的阶层固化,足以消磨很多好汉的斗志,也足以让很多好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所以,到了打方腊,梁山的实力是此消彼长、不进则退的。
我有时候很奇怪,很多好汉上山前的战斗力比上山后战斗力似乎强很多。现在想想,这就跟西游记里天兵天将打猴子基本被虐就跑路,猴子皈依后遇各种妖也被打的灰头土脸,是一个道理。
三
更惨的是,梁山好汉打方腊一下子死了一大半,宋江却没有对108将做任何的增补。
十万人的大集团,大家本来就眼巴巴等着补缺升官,可是上升通道却只出不进,被堵得死死的,这还怎么有动力?
正确的办法应该学习我们创业时的军队,红军变成八路军新四军,八路军新四军变成解放军,那些原来当小兵的老红军,都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能力,关键是火线提拔,变成团长师长甚至军长的大有人在。
正因如此,当年反围剿,死了一个号称比林彪还军事天才的19岁就当军长的寻淮洲,仍然有成千上万个能打仗的大拿冒出头来。
梁山好汉呢?死一个少一个。死了个青面兽杨志,挑不出花脸兽李志,死了个没羽箭张清,也再挑不出没毛镖赵清。
更多好汉是还没年轻就老了,还没老就废了。
你说,梁山从人才济济变成人丁凋落,朝廷从投鼠忌器变成无所顾忌,能不被奸臣所害?
四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说: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我前面也讲,梁山的一次性排名,保证了大家不争论,团结一致向前看。弊端就是,排名定终身,让这个团队失去了鲶鱼效应,失去了危机感和竞争压力。
排名历久而不变,好汉没有优胜劣汰的人事制度,更导致了培养不出人才。有能力的小弟们始终被108个大水壶压着,72地煞始终被36天罡压着,36天罡又被梁山内阁三人组压着。
领导干部奔前途,吃瓜群众忧后路。这样本末倒置的干事环境,谁能看得到希望?谁又能不顾一切卖命?
所以,打完方腊,很多好汉打量一下身边所剩无几的兄弟,再掂量一下自己的排名,心灰意冷,根本不想去当个什么劳什子小武将。
混江龙李俊就是典型,作为梁山水军第一头领,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好汉排名却仅为26,封官最多也就跟排名22的李逵差不多,封个小小都统制撑死了,难怪李俊要跑路到暹罗国当老大。
这不是说明李俊多有先见之明,恰恰说明当时梁山已经人心涣散,只是李俊自己有专业——水军,有门路——海外而已。
五
待在这样一个没有轮岗锻炼、没有提拔降职的团队里,连作为头领的好汉,都想着自求多福,另谋出路,剩下的小弟们呢?
可想而知。
这就好像我们很多人所面临的现状,有单位的单位一潭死水,在公司的公司缺少机制。反观自己,原来好像还有那么一点能力,磨久了也就泯然众人。
有心跳槽,却没有更多的人脉、更好的位置和更大的胆子,毕竟现在的岗位,虽然吃不饱却也饿不死,像以前一样卖命加班干活也做不到。只能每天抱着会哭娃娃有奶吃的念头,跟老板哭哭穷撒撒娇,看能不能发点额外福利;或者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态度,从公司的蛋糕里挤点奶油沫,这样才能补贴家用,平衡心理。
这样充其量不过温水之蛙。
真正解决的办法,老人家早就教导我们: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想摆脱没年轻就老了的命运,首先得自己有本事,不然就只能混吃等死、为人所制,这是一个再浅显不过的道理。
有了埋头拉车的本事,再抬起头来看路,选择余地就大了,即便做不到像李俊一样逍遥海外,至少也可以像燕青一样置身事外。
这,既是梁山衰败的第二头灰犀牛,也是我们人生要避免的一头永恒的灰犀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