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曰: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瑕谪:玉上的斑痕。比喻人的缺点、过失。
筹策:竹码子。古时计算用具。
关楗:关门的木闩。横的叫关,竖的叫楗。
本章开头便提出四善,再引出圣人之善。这个地方的善,不是善良而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 何为善行呢?比如说水上漂的功夫,比如说动漫里常常会有的那种瞬间转移,再比如一些高僧大德念之所至,心之所至,行之所至,肉体只是一个载具。所以真正善行者,必定是不留痕迹的。“善言,无瑕谪。”那么会讲话口才好的人呢,他们肯定不会说一些漏洞百出未经大脑的傻话,让别有用心者抓到把柄,而是尽量周全和得体。所以善言者,不是狡辩者,而是看问题全面者。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老子接着把他观察到的给我们一一摆出,数术好的人常常不需要用计算器这些计数工具,能工巧匠精通制锁的,反而不用那些很繁琐的机关,就算没有锁别人也很难打开。而善结结者,又何必非要用绳子这些外在之物呢?
老子指出四种善于,却都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越是善于,越归于无,越从有形转向无形。但老子此处并不是为了说无形,而是为了引出圣人之善,那么有道的君子擅长什么呢?“常善救人”“常善救物”,圣人者以天下为己任,怀抱菩萨精神。而救人救物也有善与不善,不善者偏于有形,善者偏于无形。老子说正因“善救”所以“无弃”,他们智慧圆满所以能够“人尽其性”“物尽其用”。因此达到袭明无弃的地步。
但是,老子并未主张标榜圣人之善。在他看来,善与不善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也是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所以并没有哪个比较高尚。善者,先人一步,后来者之师。而不善者,为善者提供舞台,是善者之资粮。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讲“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菩萨智慧花果。”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这一句向来有争议,我自己的理解是不善者本应视善者为师,精进自己。而善者,也因知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爱护众生,尊重众生提供的一个个修行的机会和资粮。倘若没有这种认知,不善者自以为了不起,善者更是蔑视他人,自以为是,这样看似有智,实则是个大迷糊蛋。
其实我们每个人,人生之路上总不可能是事事争先的,都是有先有后。处先时勿要忘记他人,忘记后者的感受。只是先后和程度的问题而已。处后时,也不必妄自菲薄,对自己还是要有正确的认知。同时我们虽还不是圣人,但却应该向先人看齐,贵其为师,这样我们的精神和心灵才会得到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