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一词似乎是前几年比较流行的的一个词,虽然现在的热度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但佛性的现象依然存在。
我的佛系朋友我朋友就是一特佛性的人。
下面是一段我和朋友的日常对话。
去吃饭吗?
都行。
那就去吃吧,吃什么?
你想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我无所谓。
你想去哪里吃,去食堂还是出去外面吃?
你看看你想去哪吃,我们就去哪吃,我随便。
什么时候走?
你准备好了我们就走。
我的佛系朋友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各个组织的纳新,有学生会的,也有一些组织和社团的,别提多热闹了,我有一个舍友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活动,甚至还竞选了班委,每日周旋于各类面试之间,实在让我佩服。不过不是说我舍友的,说我那朋友,纳新持续了将近一周,朋友除了吃饭开会连宿舍门也没出过,问他有没有报名参加什么组织或者社团,回答是:“参加那些干嘛呀?不想参加,也懒得。”
后来大学生活逐渐进入正轨,我那舍友在不停地开会和学习,根本没有什么时间去玩,而我那朋友学习娱乐两不误,成绩倒也不错,就是认识的朋友不多。
倒不说两者哪个更好,其实都有自己的好处与坏处,太过积极意味着你将失去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而太过佛性则意味着你将失去磨练自己的机会。
后来和他一块坐火车回家,偶然间问起来他为什么这么佛,他是这么回答的:“佛有什么不好吗?心如止水无欲无求有时候反而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该得到的东西,太过急功近利反而什么都得不到,这样不好,不好,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我知道他在开玩笑,便也不甘示弱地回了句:“再佛下去就真变和尚了。”
“没事,我有分寸。”
最后一句话倒是发人深省,佛性不一定不好,积极不一定就好,凡事讲究个适当。
第二个学期开学后,朋友参加了一场辩论会,竟然得了个亚军,我怎么就没发现他有这潜力。
后来再问他的时候,他说:“我当时倒没想要得什么奖,就是真心喜欢的,我就会参加。”最后又补了句“是不是又在心里说我佛了?你老是这么说我。”
我摇了摇头,忙说不敢。
现在他,朋友虽然不多,但每个都是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也参加了几个活动,虽然也算不上多,但都玩得很开心,有的甚至得了奖。他很喜欢旅游,去了国内国外很多地方,有自己一个人去的,也有几个人结伴去的。
生活中佛性的事其实有很多,那些看似佛性的人未必过得就不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