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这是个温婉的字。很少能有这样一样东西,天生就带着温柔的气质和文化的厚重感,甚至透露着沉淀的岁月,但书可以。
我们形容一个看上去温柔的、聪慧而不张扬的人,会说他有“书卷气”。何谓“书卷气”?字面意思就是书卷的气息。可能是墨水的香气,可能是纸张的气味,或者是纸张和墨水混合后散发的清香。无论哪一种,凡提及,脑海里便浮现出了文人模样。
“书卷气”便是文人的一大特征。虽然不能涵盖所有文人,但至少是墨客骚人的共性了。偶尔也会有一些特立独行的文人,比如李白,想到他绝不会想到书卷气,而一定会想到一身的酒气。
那是因为李白身上的酒气足够浓烈,把书卷气掩盖了,不代表他身上完全没有书卷气。这样的文人,势必是有一个足够牢固的标签,也势必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暂且按下不表。
其实,“书”字本身也带着强有力的标签——繁复的知识、厚重的文化、高级的艺术……这些都属于“书”的标签。不管这本书,是在讲中国几千年历史,还是在讲大女主无脑爽文,它都叫书,都会被人认为是艺术——这就是令人唏嘘的地方。
书,从科学上的定义来看,指“简册、典籍、文书、信函等”。好的,那么请问,无脑爽文算哪一种?是“简册”还是“文书”?总不会是“典籍”或者“信函”吧!也别说是那个“等”,说“等”就没意思了,什么都能归为“等”,但也不是什么都能叫“书”啊。
有没有觉得对“书”的概念有些模糊了?那些长得像书的无脑、无用“书”似乎不能被称为“书”了。
没关系,我们先分析一下普通大众对“书”的定义——一沓纸,被整齐地装订成册,纸上有字。看!这是不是我们普通的理解?书啊,不就是有字、成册的一沓纸嘛!可这真的对吗?
从我们对“书卷气”的理解来看,上述观点显然是错误的。“书”应该是留存知识、传递文化、促进情感交流的媒介。知识和文化,是“书”的基本特征。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那个不叫“书”,那个叫“消遣玩具”。
为什么古人可以把“知识”“文化”等标签在“书”身上贴的如此牢固,而今人对“书”的理解会变得宽泛甚至错误?我认为,原因在于,现在的人写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书”。
那些“书”,纯粹是为了满足人们无聊的生活,提供一些消遣和娱乐,情节虚假无脑、言之无物,却让许多不明所以的人大快朵颐,以致沉浸于虚假的幻想中无法自拔。读这种虚假的“书”,不仅无法获取知识信息,甚至可能会让人的精神退步、情操低俗。
是时候修正我们对于“书”的定义了。你认识书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