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丫头姑娘
“你见过真正的大人吗?”
“你看,这个孩子好懂事啊。”
“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害怕、沉默、妥协呢?”
电影《狗十三》影片故事情节极其简单却极富张力,以狗为引题,十三是成长,从十三岁的李玩的视角,见证了一个青春期孩子成长的故事。片中一个极其生活化的镜头让我印象深刻:李玩半夜起来自己煮面吃,她端着碗回到卧室,高高挑起一筷子面就着从窗户吹进来的风,歪着头让凉了的面缓缓落进嘴里。
《狗十三》|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这个镜头虽然简单,却勾起不少人童年的回忆。这就是影片能引起很多人共鸣的原因,镜头用最朴实的细节唤起人们封存于心底的柔软,一点点的小美好让人欣欣然,以为岁月静好也不过如此。在吃面的当口儿,李玩听到从楼上传来的鸟叫声,而在影片结尾时,李玩匆匆进门,不经意撞见楼上被送往救护车里的精神病人。至此,她才明白,一直以来她以为的那只快乐小鸟原来就只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狂欢,而真正自由美好的世界,也只存在于一个疯子的臆想中,童年的梦全部破碎。
影片中的主人公——李玩父母离异,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再婚生了一个弟弟,正为如何告诉女儿而焦虑时,李玩却跟父亲因报兴趣班起了争执。正值青春叛逆期的李玩纠结报物理还是天文,在老师的“循循善诱”和父亲的一巴掌之下却选择了英语。
这就是中国式的父母啊,我想每一个观众应该都会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由于我们国家的思想观念,使得父母凌驾于子女之上,子女无条件臣服于父母的要求,只有听话才是乖孩子。《狗十三》就是把我们成长中所经历过的痛楚都撕开给你看,你虽然都不记得了,但当看到后还是会耿耿于怀。
父亲为哄劝李玩,给她买了一只狗,李玩将其取名“爱因斯坦”。从不喜欢到形影不离,故事情节以李玩对“爱因斯坦”态度的转变而跌宕起伏。“爱因斯坦”的丢失把故事推向高潮,家人看李玩对狗很上心,又买了一只一模一样的狗,一家人“指鹿为马”,李玩也被迫从不接受到接受。后来淘气的弟弟被新的“爱因斯坦”咬伤,继母残忍将狗送往狗肉店……电影用极其生活化的方式描摹出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用短时间的成长,浓缩了人生中从童年到成年最残酷的变化过程。
“成长”二字,没有偏旁部首,注定是一场孤立无援的战斗。战斗过后,被剥夺的是天真,留下的是青春。电影《狗十三》的主人公李玩的成长像极了一场沉默的“凶杀案”,或者说,没有成长,只有阉割。我们都以为成熟懂事是一个缓慢、循序渐进的过程,可有多少人是被迫在一夜之间长大。如履薄冰,本不是青春该有的姿态,却成了小部分人逃不开的宿命。
对我而言这部电影中最大的泪点大概就是爸爸,他是一个成年人和李玩形成了很强烈的对比。爸爸是一个内心极度丰满的人物,也许电影是围绕李玩展开的,所以并没有把爸爸的故事讲得那么清楚,可我们都知道他也是从“小孩”时期过来的人。现在的他早就成了家人的保护伞,成了金刚不坏之身,但当他道歉或是后悔内疚之时掉下来的眼泪都让他变成了曾经的那个孩子。对于整部电影而言我看完得出的结论大概就是这个“狗十三”生活真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也许不是李玩太幼稚、太自我,而是我们长大了罢了。
这个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羁绊的感情就是亲情。大人希望我们懂事,而我们只想要快乐。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应该怎么做呢?狗丢了“我”很伤心,但爷爷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还给我买了轮滑鞋,他们也挺不容易的,我应该把伤心忍下去,不吵不闹。可是这个逻辑是大人的逻辑。小孩子的逻辑就是:我饿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丢了,我伤心我就要找、就要闹。所以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东西就是:大人学会了隐藏情绪,而小孩子没有。
我们终将长大,在无奈中变成了大人模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