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成年人的观念总是很困难,在许多地方,是青少年们在包涵、谅解父母。”
这是如今许多中国家庭的真实写照。
最近,一段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也让人真切体会到,中国父母面对孩子时,有多么“傲慢”。
视频节选自一档综艺《少年说》,节目中,中小学生们站在高台上,面对台下的老师、同学、父母,大声喊出自己的“心里话”。
1
“居高临下”的父母
“最爱”别人家的孩子
初一女孩璟颐,还没上场就十分不看好这次对话,她忍不住叹气:“等我说完,我妈妈一定会怼死我。”
璟颐有一个好朋友吴笛,她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的学霸,也是挂在妈妈嘴边的“别人家的孩子”。
妈妈经常拿吴笛和璟颐做比较,还会打击她说:“你看人家吴笛,数学好,英语好。你成绩这么差,她怎么会和你做朋友”。
耿耿于怀的璟颐,在台上委屈得几乎要哭出来:“你自己的小孩,也很努力,为什么你不看一下?”
妈妈听到后,先是肯定了孩子的努力,然后话锋一转:“但是,光努力是不够的。”
妈妈又讲述了一大段学习方法论,以及各种大道理。
璟颐又问了一遍:“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
换来的依旧是妈妈的连珠炮,“我认为,我认为……”。
即使她明确恳求妈妈:“能不能不要再说别人家的孩子比我好了?”
妈妈还是在为自己的“打击教育”辩护:“我不打击你,你就该飘了。”
中途,璟颐偏过头去,擦掉眼泪,但妈妈的说教还是没有停下:“你真的要去改!”
直到下台,璟颐才放声痛哭。好朋友吴笛上前来帮她擦掉眼泪,安慰她:“我妈妈总是夸你,你也是我的‘别人家的孩子’。”
之后,戏剧化的一幕上演了。
璟颐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小孩”吴笛也上台了,可是在她的父母眼中,还是有更优秀的“别人家的小孩”。
因为体育不及格,性格太内向,她的所有努力都被爸妈全盘否定:“你看你们班的每一个同学,体育都及格了。而你,什么都不行!”
最后,吴笛道出了总是被父母忽视的一点,也是许多同学的心声:“我们成长路上, 遇到的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
有人评论说,最悲哀的不是这些孩子,而是无数人在璟颐和吴笛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2
喜欢和不喜欢
都要压抑在心里
有人曾这么总结中国父母与孩子间的相处模式:“缺乏沟通,不善表达,羞于说爱。”
能有一个平台让孩子说出心中一直想对父母说的话,不少网友表示,这种形式很新颖。
但很快有人认出,节目情节和日本综艺节目《校园疯神榜》里的经典环节“未成年的主张”十分相似。
可是日本的中小学生们是用告白“甜虐”了所有人,中国的中小学生们,在父母的“强权”之下,似乎连说喜欢和不喜欢的权利都没有。
《校园疯神榜》的出发点是“鼓励孩子们向喜欢的人去表达爱,是一场关于爱的启蒙。”,学生们都勇敢地站上天台,去表达自己的爱意。
有一位男生,一连说了七个“喜欢你”。
有一位女生,知道喜欢的男生已经有了女朋友,选择用这种方式,来终止这场暗恋:“我要干脆地放弃喜欢你这件事,如果我有了新的喜欢的人,到时候请为我的恋爱加油。”
男生很认真地聆听着,为女生送上了自己最真心的祝福。
不管告白有没有得到回应,大声说出藏在心里的喜爱之后,孩子们都会被夸赞很勇敢,他们自己看起来也是如释重负一般。
这段节目在网上引起疯狂转发时,有网友表示,看完并不觉得早恋是一件多么可耻的事情,什么时候能在国内看到这样的节目?
现在,告白的形式被搬到了我们的综艺里。但告白的对象,却变成了偶像、家长和老师们。
有一位女孩上台后,先是给大家制造了一个悬念:“今天我要给一个男生告白,他不帅,还很胖,还爱喝酒,可是我就是喜欢他的才华。”
主持人一脸震惊:“这么大胆的吗?校长还在下面呢!”
下面的同学们也开始起哄,一脸期待的表情。
在万众瞩目的时候,没想到女孩嘴里蹦出的名字是——李白。
没错,就是大家熟知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除了对偶像告白的,还有对妈妈、哥哥、甚至对陌生人的告白,但大多数都是表达感谢。
而比起说“喜欢”,节目中更多的是大胆吐槽“不喜欢”。
比如,希望家长不要再逼着自己做不喜欢的事情。
男孩说,不想每天吃苹果和鸡蛋。
以及,不喜欢家长“一门心思都在工作上”。
女孩说,父母工作太忙,没时间陪自己,家长会别人的家长都来了,可是自己的家长却缺席了。
不喜欢爸爸把温柔都给了家里养的狗。
一些看过节目的网友感叹:“中国父母,都被孩子惯坏了。”
节目中的00后小孩们的表现,让人能够轻易看到他们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
有的孩子,能够准确捕捉别人的优点,发自内心地赞美朋友,对闺蜜说:“你是无可替代的,对吗?”
有的孩子,勇敢自信,敢于挑战传统观念,比如,一位男生为自己喜欢的健美操正名:
还有些孩子,能够体谅父母的辛苦,大方地表达对父母的爱,比如,因为妈妈年龄相对较大,希望妈妈多花点时爱她自己。
但是,面对这些可爱孩子所吐露的心声,有些家长的回应则让人尴尬。
有一位热爱舞蹈的小女孩,因为成绩下滑被妈妈取消了舞蹈课。
但她无比热爱跳舞,她希望妈妈能让她继续学舞蹈。
妈妈先是答应了,但又提出了附加条件:“考进全校前100名。”
在女儿的请求下,才把条件放宽为“前150名”。
这些孩子,每一个都有他们独特的优点,可是父母眼中,却似乎只有成绩。
他们不敢大声说“喜欢”,因为早恋是父母眼中的“洪水猛兽”;
他们不能说“不喜欢”,因为“成绩那么差,凭什么提要求?”或者因为“爸爸妈妈都是为你好,你要听爸妈的!”
即使是鼓起勇气的表达,也常常无法得到父母真正的认可和了解。
他们体谅着父母的付出,却总是无法换来平等的尊重和沟通。
3
在孩子面前
父母永远是“上级”
不仅是在节目中,生活中几乎每一天,父母和孩子间都在上演着这样的几近无效的沟通。
知乎上关于“和父母无法沟通你有多绝望”的提问,有两千多个回答。
每一个回答背后,都是一个无奈的故事。
比如自己的感受总是被忽略,“每当我遇到问题,我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议,而是骂我打击我”。
想法常常被父母质疑:“我说想当科学家,他们说我天真,说我无知,不想和我探讨更多可能。”
甚至因为一点小事就被全盘否定:“一个大学生这点事都做不好,书都白读了。”
就像有网友说的那样:中国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在于,家长总是觉得“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可孩子却觉得“你做的一切正在毁了我”。
于是双方从来不肯互相信任,更别提有效沟通。
有人对比了中日版的“天台告白”,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的中学生不敢真的向喜欢的人表白?”
很大一部分还原因于,我们太习惯于“父父子子”式的上下级模式,忘记了将孩子作为平等独立的个体来对待。
父母将早恋视为洪水猛兽,一味压制,而忽视了对孩子情感上的引导和支持。
心理学家李玫瑾说,“你应该上去告诉她,我女儿真棒,这么小就有人爱了,说明我女儿很可爱”,而不要僵持着用对峙的目光去看待这件事。
但真正能做到的父母,少之又少。
父母和孩子有效沟通的缺失,不仅会损害亲子间的关系,还可能让孩子走向极端。
福建一对00后“富二代”表姐弟从小移民国外。
姐姐8年前就向父母提出要回国生活,父母不允许,家人之间经常因为这件事吵架。
借一次回国探亲的机会,姐弟俩趁机离家出走住进了南昌的一家宾馆。
两个人很快花光了所有的钱,走投无路的他们买了两把水果刀,准备对出租车实施抢劫,两个小时后就被警方抓获。
而她的父母只是觉得不解,自己花那么多时间精力赚钱,为了培养女儿送她去国外,她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
这个女孩喜欢待在中国,这里有很多朋友,但父母只觉得出国才有前途,丝毫不肯尊重女儿的意见。
有效沟通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到可能只是一个说话方式的转变:少一些“你必须、你不该”,多一些“你要听听我的建议吗?”
而从根本上来说,除了沟通技巧,更重要的是应该真正地将孩子视为平等的沟通对象。
对于人生经历尚浅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一个指引者,而不是管理者。
指引意味着,父母需要放下傲慢的姿态,从学习、情感、生活习惯到兴趣理想各方面,跳出“父母”的身份。
无论孩子的想法和行为是否幼稚,都需要被尊重和被倾听,而不是傲慢地、简单粗暴地说:“不可以”。
孩子从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生来,只属于自己。
给文章点个赞,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活成他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网友评论
我喜欢看的综艺不多,少年说是其中之一,因为那些稚嫩的孩子和他们的真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