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散文
历史上的“状元”趣话

历史上的“状元”趣话

作者: 张静静静静 | 来源:发表于2021-03-25 19:44 被阅读0次

    说起咱们中国的考试制度啊,大家是又爱又恨。

    爱的人觉得,这是一个相对更公平的、可以靠实力改变命运的机会。

    恨的人觉得,应试教育简直把人们培养成了千篇一律的样子。

    一千多年的科举文化与我们今天的高考制度不能同日而语了,但这个制度对中国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国在秦以前选拔人才的方式基本就是贵族世袭制。到了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有些小人物才开始登上舞台。

    到了两汉时期,开始推行“察举制”,就是地方上推荐人去做官。这样一来,有权势的人尽推自家人去,有的人才就被浪费了。

    到了隋唐时期,政府觉得这种办法不太科学,就把这种推荐制废除了,重新研究开发了科举制度,这个方法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

    一开始的考试科目其实是有点多的,大约五十多科,因为当时的皇帝比较喜欢文学,所以就偏重“进士”这一科。

    后来慢慢演变,只剩下他当初喜欢的这一科了。

    “状元”这个词,也是唐代科举制度产生时才有的,那时候还不算特别荣耀,因为当时考中状元只是第一步,下来要想做官,还得经过第二次考试才行。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完善,开始流行殿试,皇帝开始钦点状元了,这时候的状元才拉风呢,皇帝让侍卫为其开路,前呼后拥,连皇帝都要行注目礼。

    当然了,要成绩比较好才能中状元。

    但是,不是什么人成绩好都能中状元的哦。

    如果是朝中高官的子弟,除非才华是世间公认得好,否则别人就会认为是走了后门的。

    但光成绩好还不保险的,还有诸多“卷外因素”,比如名字没取对也是不行的。

    明朝的时候,有个叫“孙曰恭”的人,本来他是拟订第一名,等考官把名字填好呈上去的时候,皇帝一看,怎么叫“孙暴”啊,这名字寓意不好,不行,取消第一名。

    “孙曰恭”怎么变成“孙暴”了呢,因为当时的文字排版是竖着的,所以很容易被认错了。

    相反,名字取好了,就算成绩不怎么样,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比如清朝一位叫“王寿彭”的,就因为名字十分讨慈禧太后喜欢,而被选为状元。

    看,名字取得好不好,是不是很重要?

    但,这还不是唯一重要的,还有长相好不好也很重要。

    明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就因为第一名长得不够大气、不能显示新朝新气象,被取消了第一名。

    还有一位因为一只脚有点瘸,从“正状元”变成了“副状元”。

    中国的应试教育虽然推行了这么多年,但看起来还是现代才是最公平的呀!既不会因为名字不好听或者长得不好看就考不到大学了。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的“状元”趣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gmr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