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就一定会讲到沟通。很多人都说,高情商就是会说话;可是却不知道,会说话不仅包含着怎么说、还包含了怎么听。学习过心理咨询的朋友们,一定都还记得,老师们都强调过:咨询师的倾听能力比表达能力更重要。而要听懂他人的表达,前提是听得懂自己的表达,知道自己的沟通模式是什么。
一个青春期孩子的母亲来咨询,说儿子太叛逆了,自己想尽一切方法和他沟通,可他就是一副打死也不说的样子。我请妈妈和儿子把日常的沟通演给我看。妈妈说:“你最近和一个同学来往很多,你们是好朋友吧?”儿子点点头。妈妈又说:“你是因为他们家很有钱才跟他来往吗?”儿子身体向后一靠,把头扭向一边。妈妈继续说:“我跟你说过,他们家有钱,所以他可以不努力。你不一样,不能受他影响!”儿子开始抖腿,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妈妈很生气:“我在跟你沟通!我把那么多重要的事情都放到一边听你说话,你不说话光抖腿干嘛?”……
作为旁观者,你一定已经明白了妈妈和儿子沟而不通的原因:妈妈分明只是想说服儿子接受她的观点,而这样的对话,并不是沟通。
所谓沟通,是指人们如何传递信息,如何增进彼此的了解,以及如何做出内部和外部的反应的过程。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的信息:言语和情感,或者说言语和非言语。当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的时候,就是不一致的沟通。比如,妈妈一边要求孩子说话,一边却抱着“你说什么都是错”的态度;儿子虽然没有用语言表达,却用抖腿、扭头等动作向母亲抗议说:“既然你这样想,我跟你没什么好说的!”
让孩子对妈妈关上心灵大门的,其实是妈妈的沟通模式以及这下面隐藏着的不平等态度。
关于沟通模式的理论中,萨提亚的理论最为形象易懂。她认为,沟通有三个要素:自我、他人和情景。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五种沟通模式,分别是: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和表里一致型。
先来看第一种:讨好型
讨好常常会让人感到愉快,所以多数情况下都会得到高度的接纳。然而,讨好却是以牺牲自我价值为代价的。一方面,他们会觉得自己是不重要的。另一方面,他们又觉得自己是一个受难者,会问“为什么牺牲的人、受伤的人总是我?”
讨好型的人,内心独白往往是:“我不值一提”、“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可以冒犯任何人”,所以,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处理冲突的原则是:只要你们高兴,我怎么样都行。事实上,他们的内心经常会感到悲伤、焦虑和无助。长此以往,那些被压抑的难过和冲突会转化为被动攻击,以生病或让对方内疚、担心、不舒服等方式表现出来。他们容易出现消化道疾病、肠胃问题、糖尿病、偏头疼、便秘等。
很多朋友留言说,自己就是讨好的类型,想知道如何改变。
深层的改变要从安全感的重建和自我认同开始。也可以尝试从日常行为上开始突破,比如:慢半拍开口,避免习惯性地说“好”;或者是从点餐等简单的事开始,与最信任的人一起做练习,你表达、他否定;你再表达、他再否定,直到你能坦然面对他的否定而不觉得愧疚和自责为止。
再来看第二种:指责型
指责是一种与讨好截然相反的姿态,他们的信条是“我绝不可以表现出软弱”。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不断地打扰、指责他人以及环境。喜欢说:“都是你的错”、“如果不是因为你,我就不会有麻烦”“你从来没做对过一件事情!”而他们内心深处的独白是:只有让别人听我的,我才是有价值的。
指责型的人经常会体验到愤怒、挫折、不满和对周遭的不信任;同时,他们的内心又是脆弱和孤独的,只是不愿意承认,所以身体经常会出现肌肉紧张、背部疼痛、高血压、关节炎等,而且很容易出事故。
有趣的是,讨好型的人常常会遇到指责型的人,两种类型就像天生一对,事实上是彼此的互动加强了对方的模式。同时,不少讨好型的人,对身边最亲近的人却采取了指责型的模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