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抱怨时,那些行进之路上的不满情绪,内化成你前进的动力了吗?
当你总是往回看、往回寻找时,得到的答案能帮助你找到脚下的路吗?
这一刻,当我又试图为“不如意”的现在和“有遗憾”的过去搭建桥梁,为“无所收获”寻找可说服的因果理由时,除了得到情绪上的发泄口和找到一点心理安慰外,对于明天如何,对于前方道路的如何行进来说,这一切的作为依然是徒劳。
得不到时就总想往回看,想给现状找到些蛛丝马迹的借口。那然后呢?
往回看,是容易的,轻易就可用遗憾来总结一切。
向前看,却是困难的,要迷茫于现状里,还要迷茫于未来的抉择里。
而前方是逃不过的关卡,止步于此懊恼惭愧解决不了问题的本质,我们始终是要去直面现实,去行动才能改变,去创造才能摆脱“宿命论”的困扰。
说来惭愧,自己对写作有过很多的拖延心态,也给自己的收获寥寥找过好多借口。
去年夏天,参加了今日头条发起的写作培训营。官方发起的为期一个月的线上指导,旨在为创作者们提供写作相关知识,助力大家在平台的写作发展。
这本是一次很好的机会,即有专业的指导也有一群齐头共进的协作伙伴,而且如果能在训练营期间发表够文章和微头条,达到标准就可有机会拿到原创标,得到头条的扶持。可是最后,我还是错过了机会,看着群里好多的作者都通过了考验,自己只能叹气遗憾。
那个时候还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会抱怨平台机制的强硬,连拿个原创标还要看作者的文字水平;会抱怨文章评判标准,清一色的格式套路;也会给自己找借口:自己是个理科生哪有别人的实力。加上工作太忙,时间精力有限,要是有充裕的准备,自己也许是能够达到标准的。
可是,太执着于环境和背景干扰,却忽视了自己的行动问题,想想自己所付出的精力和面对挑战的勇气决心又有多少呢?
群里一个人分享成功感言,让我很深刻,他说自己是个理科生,爱好文字也想通过文字实现转行,碍于实力有限,所以自己一直在蓄力准备锻炼自己的文字能力。他平时一边上班一边写作,往往下班回来会学习写作到很晚,然后睡几个小时第二天又去工作,如此循环。他说很累很辛苦,但好在自己坚持下来,得到了收获,这也让自己更有动力了。
我为此惭愧,想想自己除了一大堆的借口安慰,并没有付出过像他一样的勇气和毅力,总是往后找原因,却不知道向前进的动力还是在自己的行动力上。
我们过去的经历还有环境外部因素是决定我们成就的原因,但行动创造力能够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弗洛伊德认为过去的经历和外部原因决定了我们的现在,这大概就是我们时常议论的“原生家庭、个人成长经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这些热议话题的原因所在吧。
所以,我们总要为无法找到一份合意的工作而在过去的大学专业选择上找原因;为无法成就而对不完美的原生家庭抱怨;也为失去的朋友,为错过的某一个人而遗憾是缘分环境所致,最后也就接受现实了。
而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改变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行动去创造自己期望的人生的。
正如《阿甘正传》里的主角阿甘,他智商只有75,从小要靠金属支架练习走路,生活在单亲家庭,他的条件比起我们大多数来说差的更多,但他没有被这些原生事物打败,而是始终怀有单纯向前看的心怀,从一个被人歧视的缺陷男孩,成为了橄榄球巨星、抗战英雄、企业家,收获了朋友,最后也找到了爱人。
阿甘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不受困于原生家庭和先天缺陷的影响,不执着于自己的失去和外界的眼光,只要一心向前奔跑,怀有勇气和信仰,就可以从糟糕的环境里走出来,收获到一个更好的人生。
过去有遗憾,经历无法改变,继续的还是生活。
我们可以往回看感叹失去,得到启示,但不用过多沉浸在过去的阴影里茫然止步不前。
因为,对于成为一个更好的我来说,最有力的方法还是只有赋予勇气去行动。
向前奔跑才能离开原地,才有机会创造一个更好的人生。
-END-
图片:豆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