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句摘录】
1.生命圆满缺失的过程
既然人的自信是圆满的,非常具有能量的,那么随着人的长大,人的生命是怎样一点点缺损的,能量又是怎样一点点漏失呢?
我们看到,一个成年人的心理能量是有差异的。有的人敢说敢做,敢做敢当;有的人畏手畏脚,首尾两端。每个人的生命范围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敢于尝试新的事物,敢于和很多人建立关系;有的人却墨守常规,生活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或者一个很小的人际圈子里,甚至有的人连亲密关系都没有办法建立,孤独一生。
我们是怎样减少了自己的生命范围?当我们因为害怕而形成了保护自己的机制的时候。这次演讲太失败了,以后我再也不当众演讲了……我们从此把类似的活动屏蔽掉,我们的生命从此缺了一块;“这种人油嘴滑舌,不可信,以后再也不跟这种人打交道……”我们从此减少和一种人交往的可能,我们看到人就会把人归类,有时也难免会把人看错,错过很多很好的人际交往;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从一个人或几个人推知所有男性,这样的偏见让一个女人再也没法组建正常幸福的家庭……
就这样,我们在心中每形成一个规则,就好像把自己的生命切去了一块。生命的圆满,被这样左一刀,右一刀,一点点的切割,变成一块很小的不规则的图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生命的切割,也是因为心理能量的固着。一次伤害让我们刻骨铭心的记住,从此心理能量被固着在这里,而流动的随时可以发挥作用的能量就损失了。
一个人成年以后,依然随时都可能切割自己的生命,捆绑自己的能量,但是一个人小时候的经历,常常形成非常固化的心理、行为模式,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面临哪些关卡呢?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5个阶段,包括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嚣。一个人如果顺畅经历一个性心理阶段,能量就会转到下一个阶段,否则就会发生能量的固着。
另一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则把人格发展分为8个阶段,每个阶段面临特定的心理社会冲突,解决得好,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否则就会出现危机。
这两种理论都有其道理,并且能解释一部分心理现象。只是弗洛伊德过于强调性本能,而艾里克森的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后者更加为现在的人们所接受。艾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但是后期应对弗的理论进行修正而自成一家。
2.出生——从“王子”降为“平民”
孩子面临的第一道关卡是出生。他们在子宫里,仿佛生活在一个宫殿里,饭来不用张口,衣来不用伸手,每天自在地游荡。而自从出生以后,他们就需要自己适应很多事情,身体要调节体温,饿了要用哭来争取,拉了尿了需要人清理,他们是那样的无助。所以弗洛伊德把出生称为“出生之死”---从一个王子或者公主降生为一个乞丐。
大部分人都不记得三岁以前发生的事,所以,我们不知道出生乃至三岁之前,我们身边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是这只是我们的意识无法提取而已,那些事情和感觉都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里,并且时时刻刻发挥着作用。潜意识究竟藏在哪里?在大脑,在小脑,在脑干……甚至有人认为在一个个普通的细胞里。
正是因为婴儿在出生时饱尝艰辛,并遭遇了环境的巨大变化,因此著名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建议,孩子刚出生到满月期间,最好放在一个光线柔和的房间,不穿衣服,不要包裹,室温刚好合适,尽量轻柔的抱他……以便让孩子逐渐适应外界的世界。
无论父母如何努力,婴儿出生的过程所受到的创伤,世界与我分离的感觉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婴儿一出生,就有能量在损失,父母所能做到的只是让这一程度减轻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