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学习体会9

今天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的第9天,阅读了第二篇中的第14节《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和第15节《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读后加深了我对教育的认识。
教天地之事,育生命自觉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句话出自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教天地人事”说的是教育的内容,教给学生有关天地万物的真理和知识,人间之事背后的规范和道理。“育生命自觉”,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培育有生命自觉的人,就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标杆,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人具备三大特征:明自我、明他人、明环境。
“明自我”,即对自我的生命自觉,一个能够“明自我”的人,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和潜势,对未来有自己清晰的规划,正如我们常说的:人贵有自知之明。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不同的使命,每个阶段我们都要学会“明自我”。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我们自己要“明自我”,还要在传授文化知识时教育学生“明自我”,懂得生命的价值和使命,自主确立人生的目标和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勤学苦练,扬长避短、迎难而上,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更有价值和意义。
“明他人”,即对他人的生命自觉,就是对他人的生命有敏感、尊重和敬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想要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但在现实生活当中,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事例比比皆是,随地吐痰、大声喧哗、乱扔垃圾……我们有时也会遭遇一些冷嘲热讽,甚至侮辱毁谤,遇到这种情形,我们又能怎样?我们又怎能跟他们一般见识呢?这些缺乏修养、不明事理的人,又如何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敬畏呢?我们教师教书育人,育人就应该排在第一位。
“明环境”,即对环境的生命自觉。每个人的成长都处在不同的环境之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孟母三迁”的故事就体现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影响。文中还举了一个例子:在一个五星级的大酒店,面对金碧辉煌、干净整洁的优美环境,走进酒店的客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环境也是课程,环境具有影响人、改变人的教育价值,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现在很多学校和都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名言警句、宣传贴画布满学校的围墙、走廊和教室,处处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如果一个人,既能明自我,还能明他人,更能明环境,就是具有生命自觉之人。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人:在这样一个已经从跑马圈地转为拳击手,再走向角斗士的时代,生存竞争日益惨烈,谁越主动、越自觉,谁拥有的生长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就越大。我们的学校,需要为社会培养这样的人,这是学校的使命,也是教育者的使命。这一使命是对教育内涵的再诠释,用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的话来说,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用叶澜的话来说,教育,就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这是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需要我们一生为之努力。
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作者用不容置疑的观点说明:知识对人的命运的改变,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具备必然性。一个人的成长历程是漫长而复杂的,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丰富性、复杂性决定了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不能被无限夸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但这句话常常被教育管理者拿来批评老师,这是对这一名言的错误理解。特级教师李镇西曾经说过:“这句话如果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能教育好,它强调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一种责任与信念,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一个人不论其知识水平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辛勤劳动,为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就是有用人才。作为教师要谨记自身使命,真正负好教书育人的责任,从实际出发,把握和遵循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注重因材施教,要鼓励“人尽其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独立的人格。
一切的根源,都与“每个生命的独一无二”有关,它表现在生长需求的独一无二与生命生长过程的独一无二,满足了这一个体的生长需要的教育,不一定能满足另一个体,适合于这一个体生命生长而有效的教育过程,到了另一个体生命那里,可能并不适合因而无效。
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却万万不能。生命是有限的,教育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但教育事业却是无限的。我们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教育事业当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懈努力、日臻完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