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良知,致和知行合一
作为心学的一位大圣人,世人皆说他的理论体系颇像禅宗,却有着和禅宗别样的特点,是传于孔孟的精髓,以儒家哲理作为祭奠,而衍生出的体系,因其有厚薄之分,讲求吾生亲亲不仁,所以骨子里带着人情味,从而我也认同心无挂碍要凭良知而行这一说的严正性。
王阳明在行之将死的那一刻,长叹一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句话所带来的震撼是你能够设想当下情景之中,他微微坦然的倾吐出了自己倾尽一生都在努力恪守的原则的时候,不悔于心,一颗始终光明的心,什么样的污秽都无法诋毁。
《王阳明哲学》听书分享王阳明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仲尼,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菩提心,人性本善,即便是他在中年追反贼要平定国家的时候,为民所想,心中也存着一颗对贼的海纳之心,想要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改变他们,找回他们的本真,可以自然归顺,但是最终结果不顺其意,贼终究是贼,他不会改变自己的恶念,杀之而不快,王阳明放声大哭,同时也大病一场。足以见他的慈悲之心是多么超乎常人。
总结一下:天理本来自在,良知自在人心
王阳明的人生历程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前三变和后三变
前三变之一:18岁时候泛滥于词章,研究格物致知,不断的通过格竹子来寻求事物真理,可见从外物来寻求真理,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前三变之二:初入佛老,坏人伦大体。王阳明在入佛那段时间慧根是很深的,后期静坐已经达到了能够探知事物发展的境地,但他发现尽管已经习练了那么长的时间,那股对父亲和祖母思念的劲仍未消泯,他恍然大悟,夫父子子君君臣臣,有厚薄才有秩序,于是他出山重新寻找一番圣人的理论。
前三变之三:37岁开始在龙场悟道,开始明白圣人之近,悟性自足。意思是圣人之近,在我的本性中就有了。成为了真正接续孔孟血脉的人。
陆象山所说的六经皆我注脚,实质上也是证悟后的老实话。本人体多方印证。
《王阳明哲学》听书分享王阳明的后三变之一:默坐澄心,分辨真我和假我,真我是本心和真体,假我是习气和私欲。两者是亟须分辨的。
也就是要少一些私意
后三变之二:致良知,良知是一种假设,随时要觉知当下的真实呈现,做任何事情该做和不该做,都应该有所分明。
后三变之三:圆融化境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行本体”即是良知本体,也是心体。知行本体原本是一体的,它之所以不合一,是因被私欲所遮蔽,所以必须有“致”的功夫使其合二为一。
樊老师让我们记住一句话: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始。
真正做到明觉和天理合一了,知行合一难就难在知道并且要做到,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王阳明哲学》听书分享以上就是今晚的听书分享,愿与你共同成长,共读好书内容,晚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