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她叫李一诺,2000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GRE Verbal更是考了750分(满分800分)(这是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其中一类题目属于Verbal),对自己的英语很有信心,
但是并非如此,看到别人说话说的非常快,不知道别人在说什么,偶有个别单词能认识,但是别人说完还是听不懂,
连餐厅的菜单也看不懂,因为有西班牙语,只能通过食物来辨别,通过告诉服务员菜单的序号和数量点餐。
因为别人听不懂说什么,自然也不知道回应什么,所以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月一直都在沉默。
跟博士生导师聊天才发现几乎所有的留学生情况都是如此,也包括她的导师,所以在读博期间都在做志愿者迎接新生,她都会首先宽慰新生,这是正常现象。
除了在心里宽慰自己和学弟学妹以外,他能够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正视困难,有不懂的就直面,而不是风轻云淡的装作自己很懂。
她有方向有努力,最终博士毕业以后,通过合伙人等重重面试进入麦肯锡工作。
2.
入职麦肯锡的大半年里面都在战战兢兢的,因为她遇到了很多全新的挑战。
因为跟同事有较大的差异,文化背景和教育背景不同,导致同事们在聊天说话的时候,他也没办法插上话,只能礼貌性的跟着微笑。
因为读博期间都是每天做实验,拿到麦肯锡之后都是从商,相当于从科研到商界,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根本不属于这里。
此时,她自己又回到了“哑巴”状态。
但她还是会从基础的事情做起,觉得自己的水平不行,就付出200%的努力,包括从ppt,Excel,写邮件,做会议纪要的这些基础的事情开始努力,
当时大家普遍都是用语音信箱给领导汇报工作,每天在工作后台汇报给领导,钱都会仔细检查,此时会留意到自己,总是磕磕巴巴,不知所云,
同时她非常努力,公司里面所有可以从零开始学起的资料,都去学一遍,包括教学视频都看,甚至连自己的周末时间都搭上了。
最终得到领导的认可和鼓励,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转折点,让她在工作中更加有信心。
3.
工作第二年,走过职场的起步阶段以后,她也更加自信了,也为自己的想法去发生,但是他发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他的多个工作场景中不断的去思考,去努力总结,总结做事的思维,学习别人解决也最的能力。
“她在快车道上,不敢放慢”,不断分析和克服各种困难,过程也非常辛苦,在中国去寻找项目机会,在有项目期间,需要连续工作16小时,连续数周,这些是别人都不愿意接受的。
第3年,顺利升职为项目经理。在她升职之前她做了以下:
当她决定来不来中国的时候就在思考,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想要的是在中国的工作经验,那么问题来了,
如果这种经验让我放慢升值速度,我能接受吗?我一开始觉得不能接受,但是后来想,不能接受是因为我被挟持在一场比赛里,这里比赛在我所在的小环境里似乎是事情的全部。
到真相是这样吗?并不是。所以,如果因为我想要经历,而经历在这场比赛里‘落后’,我可以接受吗?
经过一番思考,我觉得可以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