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分两次将这本书读完的,很认真的读,不舍得错过一个字。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一切如我所料想,没有太多的故事情节,只有简单的一个男主角哈罗德和零星的几个周边人物,我沉浸在主人公独自徒步行走的世界里。
大部分时间,我都把自己当成是书中这个徒步孤行的人了。
我感受着他感受到的,这一路上遇到的陌生的人、事、花草和景色。读到“真是一个明媚的春日。空气甜而柔软,蓝天高而澄澈。。。”这样的描述时 ,我不禁跟着生动的文字去欣赏想象中的自然美景,想着自己也置身其中,带着欣赏的眼光去阅读这些树木、草地、篱笆,想象旅行中的我看到这些景色的心情。
当哈罗德胆怯地与陌生人交谈时,我便不断在心中勾勒着这个人的性格、形象,猜测着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种性格特征,当然,这些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对哈罗德成长的背景有了进一步认识,逐步找到了答案。
有时我也会转换视角,试着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这一路上哈罗德心情的跌宕起伏、经历的纷繁复杂、性格的日趋成熟,作者是如何构思出来的,一方面要避免笔触的单调,一方面要前后连贯,情节推进自然而合理,还是破费一番心思的。难道作者亲自沿着这条路走了一遭,至少到现场亲自去体验一番,然后想像着她的主人公走到这里应该是什么心情、可以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挑战、或帮助、惊喜。
独自行走在路上,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是磨练人意志的有意义的探索,我知道最后主人公一定会收获一个全新的自我,可是这个结果是如何一步步得来的,我对中间的过程更感兴趣,这也正是促使我仔细阅读书中每个细节的缘故,我希望尽可能去体验,期望得到一些启发。
阅读后半部分的时候,有一些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了,深深地震动了我。
首先是第18回合开始,哈罗德在一个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个旧的睡袋,于是从那一夜开始,他以大地为床,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度过一个个夜晚,虽然他自己也觉得不可思议,可是这给他带来了喜悦,一种更纯粹的接近大自然的喜悦,他发现远离城镇的喧嚣、远离人烟的地方,会感觉更加欢欣、自由。
然后,哈罗德给妻子寄了明信片和包裹 - 他竟然处理掉了所有的随身物品,一部分送人,一部分寄回家,只保留必需的一、两件物品 - 这个大胆的决定着实让我吃了一惊!我怎么也不会料到这种变化,身无分文,他如何走完剩下的里程呢?原来这一路他所接受到的善意和帮助,教会了他新的东西 “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对哈罗德这样一个害怕与人打交道的人来说,这真是莫大的转变啊!“哈罗德知道他找到了方向。他给遇见的陌生人讲述奎妮和加油站女孩的故事,询问他们是否愿意给予协助。作为回报,他会倾听他们的心里话。人们有时给他一个三明治,有时是一瓶水,有时是一贴新膏药。他从来都是需要多少拿多少,绝不多要一点,偶尔会很客气地谢绝别人稍他一程、提供徒步设备或路上干粮的好意。” 此时的哈罗德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他有了自己的决定、有了信念,他开始更加投入到这个别样的旅程中:“他见过的人,走过的小镇,都是旅程的一部分,每到一个地方,他都牢牢将它记在心里。”
第23节,当妻子莫琳开车赶上来看望哈罗德时,他们相见的那一幕将整本书推向了高潮,两人生活在一起几十年,却由于各自的选择仿佛陌生了几十年,这时已经颇有名气的哈罗德在妻子眼中仿佛变了一个人,再见面,他们百感交集,如果时光倒回几十年,他们还会像原来那样做选择和决定吗?会不会过不一样的生活?会不会打开心灵、彼此沟通、共度生活带给他们的一道道难关?可惜时间一向都是单行道,没有回头路,看到夫妻二人在咖啡店相对的感人一幕,难免不让人泪流满面。
经过万种艰辛,哈罗德终于抵达目的地,却没有急于拜访这趟旅行要拜访的那个人 - 被病魔折磨的奎妮,而是心中感慨万千,经历过挫折、回忆、挑战、思考的哈罗德,终于敢正视自己了,将心中隐藏多年不敢讲的事情以一封信的形式告诉了加油站的女孩,揭开自己心中多年的伤疤,敢于直面自己的人生!直到这时,作者才交代原来哈罗德最爱的儿子已死去20年了,这样一来,对哈罗德的性格、他和妻子的关系等很多事情终于找到了更为合理一些的解释。
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能更早些参透人生的真谛,心灵能更早地接受这样长途跋涉的洗礼,就不用等到年岁已老的时候才领悟,就会提早做出正确的选择、或者及早做出正确的改变,岂不更好!这也是这本书值得一读的原因之一!当然,除此,本书也揭示了很多其他道理,有那么一段旅程,更多的人加入到哈罗德的朝圣队伍,可是这些被严重“物化”了的人们,各怀目的,追逐名利,只有哈罗德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笨笨地、傻傻地、又十分善良地恪守着自己的本分,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目的地行走。。。读完这本书,你没有办法不在心中深深地刻画一个孤独行走的、心地善良的英国老头儿的形象!
这本小说是如此打动我,以至于提笔写下了我的第一篇书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