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大人带孩子,带得太过精细。
孩子刚伸手想碰泥土,就有大人跳着脚说,不行!不可以!太脏了。
再把孩子的手拉起来“啪啪”打两下。
孩子一顿哭,从此可能就不会再去摸泥土了。
表面上看,这个方法无比轻松长远,实际上,正是这个方法可能在引起的更大的问题。
2
前两天我遇到一位客人向我倾诉。
他说他遇到了一个职业发展的难题,一方面是他现有的安稳工作,混到退休没问题,另一方面是一个更好的工作,但时刻面临危机。
对旧有工作,他抱怨了薪水低、时间不自由、领导能力弱。
对新工作,公司对他有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并且是一个上升期的企业,前景也比较看好。
这是每个人职场之路走到一定时候,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他说他非常想放弃新的机会,不知道该怎么样拒绝。
我问他为什么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机会,他对我说了很多问题。
跟着他的倾诉,我把我记下的笔记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他讲到的事实,一部分是他所担心会发生的事情。
最后,我把两部分笔记分开来,但他看到担心部分的笔记比事实部分的笔记多出了很多页纸,客人一瞬间笑起来。
是的,他发现他所说的大多数是心中猜测所带来的莫名焦虑。
3
这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吗?
有。
我的客人所表现出来的,正是一种探究新未来时候所表现出来的不安感。
生怕做错,生怕会惹麻烦,一种莫名的内疚。
他身上就是一种“孩子病”,在很小的时候落下的。
他跟我说,他在小时候很“皮”,经常被奶奶追着打。
我问他调皮了些什么,他说有一次,他把奶奶煮好的饭,装满一碗倒在地上,很多碗,变成了一串的白白小山。
我问他为什么会认为这是很皮的表现?
他说,因为确实浪费了很多的米饭。
我又问,那你当时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呢?
他说,他就想知道为什么可以把饭变得那么圆,是不是每次都可以那么好看。
奶奶过来看到了,什么都没问,直接就暴打了一顿。
童年阶段有很多探索行为,但是很多大人只是简单得认为孩子在闹在调皮并不予理会。
4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论就对这种情况有过描述。
八个阶段理论是一个人格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完整体系,却因为遭遇种种质疑而只成为了教科书中的一个短小章节。
八个阶段里,每个阶段都贯穿着危机。
正是人们在每个阶段的忍受、发展、踟蹰或者维持现状,渐渐的推进了我们的人格演变。
埃里克森把我们的生命主题,总结成了一种通关模式,在每个不同的阶段,我们要么发展成为拥有相应品德的人格,要么错过获得人格的时机,在后面的挑战中,更加难以应对。
很多人片面的理解了这八个阶段,要依次而行,不然进入不了下一个阶段。
然而有时候,这八个阶段我们并不一定能全部通过并且获得相应的品质,有时候我们会长久的停留在某个阶段。
但是幸运的也是,直到生命终止的那一刻,人都有能力去改变。
5
前面案例里的情况,按照埃里克森的理论说,正是在第三阶段“主动与内疚冲突”。
孩子3~6岁时候,学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技巧,他们需要独立自主的去探索世界,做对做错都会形成孩子的目标感,帮助孩子在头脑中构造一个自己的世界。
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努力探索、弄清楚来龙去脉的行为不理解,直接就是惩罚、殴打或者辱骂的话,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在第一时间对探索或思考问题,产生羞耻感或负罪感。
在这个时期没有自立自主的人,长大后也会依赖别人,或者在所有方面都会怀疑自己。
6
很多80后90后特别没有主见,因为那些50后60后的父母,自己的成长环境都很没有得到过自主,所以更加不会去关心下一代的自主性了。
所以我总说,不会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你能做的是,在你这里把受到的原生家庭的伤害给分辨出来,不再继续。
以下三个步骤,希望能帮助你找到自己。
第一,你需要去分辨,究竟哪些是来自父母的压迫,头脑里哪些是长辈们给的条框,打碎那些条框,自然就能挣脱束缚。
第二,努力去寻找自己内心里真正想要成就的目标。
第三,去成就自己的目标,在成就感里找寻自我是最方便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