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要楚天阔,也要大江流,也要望不见前后,才能对月下酒。 ——林清玄
01在这个什么都要看开的时候,急也没用
同学的妈妈以前是高管,50岁被退休。她被原单位返聘担任了一个小职位,月薪2000元,请我吃饭庆祝。聊起建筑业的职业规划,一直接受新生事物的她说:现在,很多单位都不待见老员工。第一是嫌贵,第二是嫌不好管,他们宁可去找一些没什么经验的人用,长见识了。
真的不知道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她说:不管是谁,做到五十岁就千万不要动了,因为太内卷了,岂止是年轻人。
不安分的你,可能随时会被辞职的空窗影响。因为,不管你有多优秀,也抵挡不住条红线:很多单位早就已经对45岁以上的精英们关起了大门,只是,究竟是福还是祸呢。
年轻人35岁危机的内卷竟然由此产生。
到网上一查,就随便那么一查,果真如此,满眼的年轻化。看看某大型项目管理单位对高级管理的要求:43岁前必须开始做过高管,否则就是一辈子基层,毫无希望。
40岁成高管似乎很振奋,其实并不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学生在工作18年后,如果当不成高管,就只能在基层再做12年,毫无升职希望,一直到退休。
并且,本应向上通道被早早堵住,被迫选择平庸至死。
02 招聘官说想要钉钉子的,怎么来的全是螺丝钉
十年前的他33岁,虽然已经毕业8年,但对于从事造价商务的人员来说,不要说做咨询管理高管,就连项目管理是什么,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可能才刚刚整明白,哪里会做什么高级管理。
尤其是对于那些延期开工的项目,8年时间或许也就做两个项目。除非投标,但也抵不过一直低阶升级打怪。
当他们好不容易熬到了半山腰,还没等爬上去,却发现可能永远上不去,没有一点希望;
而那些侥幸爬上去的年轻人却发现,高处不胜寒,自己能力离那个位置还差得很远,即便到了那个位置,也因为不能胜任,而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不是水平问题,也不是用心问题,而是真的没有见过的太多了。
纵观各国,年龄早就不是被硬性作为一条线来规定的,似乎只有中国才是如此吧,并且竟然内卷到不可想象
当管理团队人员早就变得青黄不接的时候,频繁招聘且频繁解聘现象就成了必然,人才浪费的原因就在此。
果真是企业管理者原本就想找一个特能干,能拧螺丝的人,结果招聘了一个又一个,发现招来的怎么全都是螺丝钉。
03 基层高管缺少传帮带是历史造成
中国特色的招聘,一直还在延续几十年前的“我以为”。
可时代早就变化,没有与时俱进,60至70生人之间都是50出头的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历史锻炼到史无前例最强的一代,但很多人却被早早束之高阁,可惜、可叹。
他们大多经历过那个文化动荡时期的尾巴,比起曾经被严重耽误的那一代,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不缺历练。
1989年左右的时候,百废待兴之时,本科和专科毕业的他们,全部卷入历练大军。他们无一例外,毕业大多20到25之间,因为十年期间的空白期,他们有着大把的机会去锻炼。
那时候因为被耽误和垮掉了一代,几乎每家企业都没有年龄段在到30-40之间的人,和这一批毕业生们一起工作的,几乎都是40岁以上的中年同事们。
20多岁的年龄早早就承担起中层和高级管理的责任,遍地都是锻炼机会,他们能力的崛起,也是那个时代造成的。
20年的年龄差,使这些年轻人几乎都在5~10年时间内顶上关键管理岗位,从事中层管理多年,各方面的成长迅速。直到45岁的他们,也都步入高层管理。
04 不回归理性,依然离不开招来的是永远的螺丝钉
现在的45岁,很多没有多年的历练和洞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浅显,不能做到得心应手,也是由时代造成。
当他们30岁的时候,那批曾得到最强锻炼的人群,尚在中层核心岗位如火如荼,给他们管理的机会几乎微乎其微,造成一直从事基层岗位的他们,直到十几年后依然还是基层。
他们的瓶颈期待突破,缺乏中层管理,却到了应该做高管的年纪,缺少传帮带的过渡,青黄不接早就已经是社会的常态,只是很多管理者不愿看到这个结果,依然延续老一套的招聘理念,却没有意识到 时代是不同的。
纵观很多企业,被提拔上来的40岁高管们,几乎都是从基层一跃而上,中间的能力断层欠缺,在实践中的学习赶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促使他们出现不能胜任的状态,且又无能为力。
那批最优人员早就已经被打压到下岗,可悲的是还没来得及把这些年轻人扶上马行一程,没有来得及做好传帮带,就被早早踢翻下马了。他们的心有不甘,又无可奈何。
螺丝钉们在经历一波钉钉子的高管之路,除了年纪长了,其他依然故我,只好重新出发,继续做起了螺丝钉。
拧螺丝的人换了一波又一波,依然还是不变的螺丝钉。
05结语
年轻的个体想突破瓶颈,仅靠转换高薪岗位终究不长久,唯有继续升级和历练;企业想找到想要的高级管理者,如果不回归招聘理性,除了耽误不完的时间,就是影响公司的发展,到位的依然还是永远的螺丝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