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417/f887e96e3ec23c55.jpg)
识别情绪是管理情绪的基础,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比如发脾气,哭闹不止的时候,我们要首先区别情绪和行为,我们要无条件接纳的是孩子的情绪,而不是他的行为。那什么是情绪?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如何识别情绪?
情绪是伴随着意识和认知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对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心理活动。
从情绪的概念中可以看出,首先,情绪是一种个人体验,没有对错之分;第二情绪体验通常伴随自己的认知,比如你工作一天回来很累很累,而老公早早就回到了家,你看到他在家玩游戏,还没有做饭,你会觉得很生气。这就是你里面,你的观念里,如果老公早回来,就应该早早做饭,而不是做等你回来做饭;第三,情绪跟个体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
行为和情绪之间是有紧密联系的。同一个行为哭,但背后的可以有原因,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比如难过、伤心、害怕或是喜极而泣。另一方面,同样的情绪表现出来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也是不相同的,比如你很伤心的时候,如果再有人在场的情况下,你可能表现的比较沉默;但如果没有人在场,你可能会直接大哭一场。
行为和情绪之间的关系就像这幅冰山图一样。水平面以上看得见的冰山的部分是属于行为部分,而情绪、认知及和深层次的需求是看不到的水平面一下的部分。从冰山图可以直观的看出,我们观察到的是首先是行为,看不见的是是情绪感受:如喜悦、兴奋、着迷、愤怒、悲伤、恐惧等;再深一层是认知观点(信念,假设、预设立场、主观现实、认知);再深一层是期待(对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以及来自他人的渴望);再深一层是渴望(人类共有的需求,被爱可爱的,被接纳,被认同,有意义,有价值,自由);最深层的是自我(生命力、精神、灵性、核心、本质)
冰山以下的部分直接决定冰山以上外在行为表现,而行为又反映了冰山以下的认知观念和需求部分。知道了这一点,就可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别孩子的情绪,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识别和管理情绪。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很多孩子上幼儿园会有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
常见的行为有:哭闹、抱着大人不下地,不肯去幼儿园吃饭,咬指甲咬衣角,或者要求带着自己的玩具等某种依恋物,只跟某一个老师,只和某一个小朋友玩儿等等。
进一步分析,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是什么?焦虑、紧张、害怕、孤独。孩子的想法是什么?看不到妈妈意味着什么?妈妈会不会不来接我,妈妈不来接我怎么办?新的环境意味着什么?没有熟悉的玩具,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熟悉的老师,一个人也不认识。再进一步分析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是安全感和归属感。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需求,可能会简单的认为孩子胡闹,很容易采取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上学,如此更会加重孩子的分离焦虑。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就可以用合适的语言和方式打消孩子的顾虑,帮我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妈妈爱你,无论在不在你身边妈妈都爱你,放学我会准时来接你回家。妈妈不在你身边,老师会帮助你照顾你的。。。
既然识别情绪是管理情绪基础,那么常见的情绪又有哪些呢?
第一种、喜
表达喜的词汇有:高兴,快乐,兴奋,平静,满意,得益幸福,骄傲,自豪,愉快,喜悦舒服轻松。
快乐,有助于孩子身体和心灵的健康发展。零到三岁的孩子基本情绪发展为主。经常体验和表达快乐的孩子,能帮孩子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我们都希望孩子快乐,但是不能用取悦孩子的方式让孩子达到快乐的目的。首先我们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是对孩子快乐的最大的保护。
第二种、怒
表达怒的词汇有:生气、愤怒、不悦、不满、失望、懊恼、委屈、尴尬、苦恼。
人有愤怒的情绪一般是因为自我边界受到侵犯。所以如果孩子在表达愤怒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接纳孩子的愤怒,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权利。但是要区分愤怒引起来的行为和愤怒情绪本身。愤怒情绪可以被接纳,但因愤怒而发生了伤害他人和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另外还要区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愤怒情绪引发了家长的情绪,家长反过来以暴制暴,只能把事情推向极端发展。
第三种:哀
表达哀的词汇有:有悲伤,痛苦、沮丧,伤心哀愁,忧伤,悲哀,忧愁,忧郁。
哀,一般是由于失去而产生的,比如失去关心,失去爱,失去心爱的玩具,失去友情等等。哭是表达悲伤的正常形式。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家长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制止,而是允许他以哭的形式来表达,但是往往成人认为哭是脆弱的表现,特别是对男孩子,认为男孩子哭哭啼啼更不像话。还有一类家长是因为自己忍受不了孩子哭,只要孩子一哭他就心疼焦虑难以忍受,想办法有效终止,从而剥夺了孩子体验情绪的机会。没有体验过失去的孩子是很难懂得感恩的。
第四种、惧
表达惧的词汇有:害怕、恐惧、恐慌、无助、困惑、紧张、孤独、绝望、焦虑。
人往往会因为恐惧而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措施,这属于恐惧的正面价值。同时,恐惧也容易让人止步不前,这是它的负面影响,容易形成思维僵化,自我压抑。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417/93505d19cca82cff.jpg)
下面举个我身边的例子,说明如何一步一步通过孩子的行为,识别孩子的情绪,找出孩子背后的需求。
麦麦是亲戚家的孩子,八岁,上小学三年级。这天放学回来的路上,板着小脸儿一句话没说,回到家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大哭,撕烂了所有的书扔了一地,用圆珠笔在自己身上使劲儿划拉,脸上、肚子上、腿上、满满的划痕,然后使劲儿打自己的脸,两个脸颊又红又肿,爸爸妈妈听见动静破门而入,看见书被撕烂扔了一地,不问究竟,上来就是一顿胖揍,然后一再逼问,麦麦才说在学校有人打她。麦麦妈妈听了,不但没安慰孩子,反过来说孩子:“人家打你你不敢打回去,回家打自己,你是不是傻,是不是缺心眼,没出息!”,然后麦麦就一直哭不说话,无论谁问都不再回答。晚饭没吃躲在被窝里睡觉了。后来她问奶奶:“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爱我,只爱弟弟妹妹?”听了这话,心狠狠颤了一下。孩子的内心世界,有人真的关心过吗,麦麦的行为表现,表达的什么,有人听得懂吗?
麦麦一岁时,爸爸妈妈就去北京打工了,隔了一年有了一个妹妹带在身边,又隔了一年有了个弟弟也带在身边,唯独她一直跟着奶奶成了彻底的留守儿童,直到上小学,父母反乡才算回到父母身边。但对爸爸妈妈的态度一直是既想亲近又小心翼翼。
和妹妹一起玩儿的时候,起了争执,妹妹经常动手打她,妈妈就一直偏向妹妹,还说麦麦性格懦弱,不敢还手,打不过妹妹,其实麦麦不敢还手是因为她怕妈妈说她。逢年过节,爸爸妈妈带弟弟妹妹去远方的外婆家小住,一般都也不带她,理由是孩子多了照顾不过来,所以就把她一个人留在奶奶家过年过节。
可能正是一次次的被忽略和不被重视,导致了麦麦认为自己是不被爸爸妈妈喜欢的,她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经常说自己笨、傻、丑。其实她很聪明,敏感、心思细腻,深入聊天之后才找到她不认可自己的根源,一方面是与父母长期分开,得不到父母关爱,断了亲子情感链接,另一方面,从小,只要惹奶奶生气,奶奶就常说她“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傻种!。就数你长得丑,眼睛难看,长得像妈妈,小细眼儿”,虽然奶奶在生活里给了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但言语的无心之失,对于一个敏感的孩子的自信心来说,打击是很大的。再加上本身就远离父母,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赞赏和鼓励,导致她更加的封闭自己。
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麦麦不敢去,奶奶就搬着小板凳在学校门口陪了着,一直赔了一个星期。很长一段时间,室外活动的时候她常常躲在角落里,贴墙根站着,不参与也不和小朋友说话,在奶奶的耐心鼓励下,才慢慢的开始和小朋友说话。
晚上想尿尿不敢说,憋的难受扭来扭去,每次都是奶奶发现之后,叫她起来去上厕所她才去,对此奶奶也很无奈。
现在上了小学,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琪琪的气质类型本就属于抑郁质的,敏感、细腻,很微弱的刺激就能引起强烈情绪情感,而且体验比较深刻持续时间较长,又不善于表达,再加上与父母常年分开,导致她更加的内向和封闭自己。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417/2c2bf9fb4218556a.jpg)
事情就是这样的,按照冰山图显示的层次来分析麦麦在学校被欺负后回家的一系列表现中,哪些是行为,有哪些认知、情绪和想法,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一、行为方面
路上一句话不说沉默,回家把自己关屋里;大哭;撕书;打自己脸;用圆珠笔划身体;沉默不语;
二、感受
怒:被同学欺负后愤怒、生气、不满、懊恼;
哀:被爸妈训斥后产生委屈、伤心、焦虑、沮丧、痛苦;
惧:在学校受欺负,回到家不被接纳理解,会产生无助感、困惑、紧张、害怕、恐慌、孤独、绝望、焦虑;
三、观点(信念,假设、预设立场、认知)
麦麦以为爸爸妈妈只爱弟弟妹妹,也爱自己,觉得自己笨傻不值得被爱。
她的预设,在外面受了欺负,如果爸爸妈妈爱我,就会帮助我保护我,而不是打骂一顿嫌弃我没出息。
四、期待
期待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关爱,期待爸爸妈妈能像爱弟弟妹妹那样爱自己!期待自己能像弟弟妹妹一样可爱!
五、渴望
从小就缺失母爱父爱的琪琪,在爸爸妈妈面前总是小心翼翼,渴望能得到爸爸妈妈的认可和接纳,渴望自己被爱。她学习很认真,希望自己值得被爱。如果她哪次考试考的好,就会一次一次问:“我还笨吗?我是不是不笨了”
所以,麦麦此阶段最大的需求是安全感和归属感。他需要被爱,需要被认可,需要被接纳。
正是因为缺少安全感和归属感,在和同伴发生矛盾自己无法面对时,既不敢反抗,也不敢告诉老师和家人,而是选择了破坏性的发泄方式,同时攻击和伤害自己。而家人并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更没有区分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把愤怒转嫁给了孩子,发泄了自己的愤怒。不到没有帮孩子梳理情绪解决问题,甚至切断了孩子唯一的发泄情绪的机会,这种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只能把孩子推向更极端,孩子会越来越封闭自己,越来越怯懦,很多孩子就是这样的一步一步成为校园欺凌的对象!
面对这样的情景,合理的处理方式应该是:
一、大人控制好自己情绪,不要把自己的愤怒再转嫁给孩子,更不能在孩子身上发泄,应该冷静的想想怎么帮孩子处理,或者引导孩子自行解决。比如明天让她跟老师反应情况,并且要求打人的孩子道歉!
二、孩子自我攻击,鬼怪书籍,孩子如此愤怒,肯定是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首先要接纳孩子的情绪,有情绪很正常,不能强行制止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以合适的方式表达和宣泄。可以先给孩子抱在怀里,让她哭一会,平静一下,然后问问发生了什么事情,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很关键,这样孩子才能体会到被重视被关爱被尊重。如果一巴掌下去,简单粗暴的制止了孩子的行为,但也粗暴的阶段了亲子沟通的渠道。切断了孩子寻求大人支持的求助之路!
三,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然后再告诉孩子,有情绪发脾气可以理解,但是你发这情绪的方式是不对的,不能用伤害别人、伤害自己方式,你打自己画自己撕书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你可以发生哭,可以说出来,明天你可以去找老师反应,如果你需要的话,妈妈也可以陪你一起去!
四、接下来,就是弥补孩子缺失的安全感,多跟孩子互动,在照顾小的时候,千万不要忽略大的。大孩子比小孩子更需要关注,因为自从小的生下来他们的关注就被分走了,这对孩子来说都是需要适应的。跟孩子明确表达爱,比如可以说:我爱弟弟妹妹,也爱你,你们都是我的宝贝。
![](https://img.haomeiwen.com/i12312417/23bd2536b4464640.jpg)
能读懂孩子背后需求的妈妈是睿智的,孩子能有一个能读懂他情绪妈妈是幸运的。我们都爱孩子,而爱孩子是母鸡都有的本能,怎么才能更好的爱,爱也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