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是我非常喜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集《看见平凡》收录了关于亲人师长、草木鱼虫、寻常吃食之类文章,共有二十一篇。其中的一些文章,我曾在他别的散文集中读过,今日再次重读,竟有一种似是故人来的久别重逢之感。
二十一篇文章,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篇《我的祖父祖母》,祖父和祖母为小小的他营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氛围,在幼年汪曾祺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美好的种子。汪先生自己说过:“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他的文字读起来“不闹腾,让人心里很清净,文字干净通透,不牙碜”,我想这一定也得益于幼年时祖父祖母的启蒙和熏陶。
汪老的祖父做过拔贡,拔贡就是写文章写得好的人,可以算是知识分子。可惜废科举改办学堂,祖父功名道断,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置办田地,拥有千亩产业;经营药店,赢得百姓信赖。小时候,汪曾祺经常到祖父的药店去玩,看到了祖父必须卖“地道药材”的坚持,受到祖父“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的商人良心的影响,他更加明白:讲信用的人,是会受到拥护和爱戴的。祖父不仅是一个药店经营者,还是一个眼科医生,会配一种很灵的药,但祖父为人看眼疾从不收礼收钱,简洁的文字,一语带过,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汪老对祖父的敬意。
即使是家道渐丰,祖父依旧是出了名的“生活简朴,自俸甚薄”,但他却舍得为自己的兴趣投资,古董字画,皆有涉猎。和祖父生活的越久,就越觉得他是一个立体多面的人。如果说置办田地、经营药店能显示出他不凡的实干才能,那么饱览群书,甚至订阅立足于大众的,散发着自由气息的《生活周刊》,则体现着祖父对知识的渴求和对自由的向往。对于这样的祖父,汪先生这样评价:“我的祖父本来是有点浪漫主义气质,诗人气质的,只是因为所处的环境,使他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发展。”虽然,汪老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使祖父不能完全的舒展自己而感到惋惜,即使他在外人的眼中是多么优质,但因为祖父喝酒时流露出的真性情,他觉得读懂了祖父的情感宣泄,因而将曾经高高在上的祖父请下神坛——“我觉得我的祖父是个人”。
如果说,祖父是一棵繁密的大树,他庇佑着整个大家庭的繁衍生息,在孙子汪曾祺的心中埋下实干、诚信、真性情的种子,那么祖母就是一条永不会干涸的河,让汪先生明白什么是静水深流、润物无声的爱。
汪老笔下的祖母“是个很勤劳的人,一年四季也不闲着”。祖母手艺好,会做很多好吃的,做酱、做鱼圆、包粽子、做糟鱼、腌咸蛋……在汪老眼里,没有祖母不会做的美味,我看到那时年幼的小汪曾祺踮着小脚围在灶台旁,炖鱼的大锅不时传来鲜香的气味儿,这气味儿贴着鼻尖儿钻进鼻腔,他猛的一吸,接着伸出小舌头舔舔嘴唇,急切地探着脑袋张望,慈祥的祖母前前后后忙碌着,看到他这样不忘笑着拍拍他的肩,嗔怪道:“真是个馋猫子,先玩去,好了我叫你。”
祖母培养了他对于美食的敏锐直觉,这一道道饱含着爱的美味成为了他心中最道地的家味。也许正因此,成年后的汪先生才能毫不费力地写出一篇篇关于美食的文章,这些美食虽然小,几乎不会在大饭店的菜单里出现,但却同样能勾起人们的馋魂儿,触发人们心中最敏感的那根神经。最普通的一蔬一菜,如果能和最爱的人一起享用,味蕾绽放着的是酸甜苦辣,也是小家中细水长流的爱。
祖母除了会做饭,针线活也不在话下,作为妻子,她总能把丈夫照料得非常周到。相濡以沫、夫慈子孝、儿孙满堂,这是属于祖母的天伦之乐。
最关键的是“祖母很喜欢我”,“我年轻时没有人说过我像祖母。大概年轻时不像,现在,我老了,像了”。爱让汪老明白,没有什么能打败爱,除了爱本身。我爱你,所以做事的时候会刻意地模仿你,想起你的为人,想到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所以我会越来越像你,像你的长相,更像你的气质。
文写至此,已近尾声。诚实、坚守、自由和爱就这样埋在了汪老的心中,更埋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中。总有一天,种子会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