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别人找你倾诉的时候,说出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判断。
文/何航
(本文观点来自: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To 亲爱的H先生:
最近在看一本很有意思的书籍,名字叫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让我印象颇为深刻,并且我很坚定的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对其充分借鉴和利用的话,那么一定是很容易知彼解己的。
这本书很巧妙的用一段对话引出了这个观点:
一个孩子过来跟爸爸抱怨:“上学真的无聊透了。我们班的杰森辍学回去开了一个修车厂,我觉得挺好的。”
父亲说:“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
儿子说:“对!没错!学校里所学过的东西一点都不实用。”
父亲说:“你觉得读书没什么用。”
儿子说:“对!学校所学到的东西以后不一定都能派上用场。你看杰森,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
父亲说:“你觉得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儿子说:“从某个角度看,确实是这样。现在他的收入不错,可是几年以后也许还会后悔。”
父亲也没有兴奋,依旧是很平淡的语气:“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
儿子说:“一定会。现在的社会如果教育程度不高,会很吃亏的。”
父亲接着说:“你认为教育还是很重要。”
儿子说不假思索道:“对!如果高中都没毕业的话,不仅上不了大学,而且也一定找不到好工作。有件事我真的很担心,你不会告诉我妈吧?”
父亲说:“你不想让你妈知道。”
儿子说:“不是啦,跟她说其实也没什么关系,反正她迟早都会知道的。今天学校进行阅读能力测验,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可是我已经高二了。”
从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自始至终都只是移情式的说出对方的感受,没有评判,甚至连反问都不是。而到最后,儿子也终于向父亲敞开了心扉。原来,这所有的一切烦恼,都是来自与考试成绩的不理想罢了。
而我们试想一下,当儿子跟父亲抱怨读书没有用的时候,一般的原生家庭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我想,或许在儿子刚开口说第一句“上学真的无聊透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有的父亲也许会说:“你现在还小,没有看到读书的用处。等到将来你长大了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读书的好处是无穷无尽的了。”甚者,还有的父亲会直接甩出一句“你懂什么?别胡思乱想,好好读书。”于是这段对话就这样结束了。
儿子对父亲尚不能敞开心扉、推心置腹,更何谈知彼解己?久而久之,儿子就会愈发觉得父亲不能理解他,而父亲也会觉得孩子愈加叛逆,不服管教。
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结果。究其原因,还是倾听的艺术。
文章提到,要想做到知彼解己,需要遵循三个准则。
(1)先体验,再开药
“我妈不同意我去其他城市发展......”
“噢~你是成年人了,坚持自己!”
“我对象送了我两百块人民币的七夕礼物......”
“赶紧分,不分留着过年吗!”
“我这个周末要加班......”
“辞了辞了!对自己这么苛刻干嘛?”
这些对话是不是也似曾相识呢?事实上,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犯类似的错误呀。并没有了解清晰的情况、为了回应而回应,随便地提出解决方案......看似我们正在与对方认真谈话,但这并不属于有效沟通。
要知道,有效沟通始于准确的聆听。
(2)拒绝自传式回应
什么叫作自传式回应呢?
其实,自传式回应的主要症状有这么四种:
价值判断——表示肯定或者否定;
追根究底——依据自己的立场,探究别人的隐私;
好为人师——以个人生活经验指导他人
自以为是——根基自己的行为动机判断别人
事实上,对于这一原则,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有所触及。甚至很多人在这样去与人交流之后,还不以为然,不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这就是最可怕的。
(3)移情式聆听
我们都知道,即便听取他人的可行意见是一种理智的做法,但是好建议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容易让人接受......比如给予建议者的态度、建议本身的实施程度、接收方的心情等都会造成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将自己代入接收方的角色想一想,就会立马发现此言不虚。
移情式聆听,就是需要身为倾听者的我们,代入倾听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了解对方此番谈话的真正目的,并且掌握准确清晰的事实。再者,通过对对方情感的客观反馈,来实现真是有效的沟通。
记住,说出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判断。
总的来说,移情式聆听的方法对于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大有裨益的。你所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和借鉴。
这样的话,你就能离你的红颜知己更进一步啦~
By 你可爱的小狐狸~
2019.1.2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