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木子读吧陪你的第1110天」
碳中和会是人民币“弯道超车”的契机吗?中国和美国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而“竞争”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民币和美元的竞争。
美国用美元购买全世界的商品,美元由此流出,美国发达的金融市场又可以将美元回流,成为美元蓄水池。类似的道理,人民币也需要找到一条途径,在全球形成“人民币大循环”,这样人民币国际化才有基础。大家可以参考木子昨天的文章【人民币国际化的三个阶段】来详细了解。
除了“一带一路”的倡议,人民币全球大循环最可行的途径之一或许就是“碳中和”,而其中的核心就是“碳排放权”交易。理论上讲,“碳排放权”可以视同黄金储备,它本质上是一种未来的全球征税权。
预计到2030年,“碳排放权”交易将可能超过石油交易。美元和石油绑定造就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那人民币能否和“碳排放权”绑定吗?从货币的角度理解,在“碳中和”时代,未来拥有了“碳排放权”,或者“碳排放权”储备,或许就意味着拥有了备兑支付手段。
谁拥有强大的“碳排放权”储备,就类似于拥有了庞大的黄金储备,就可以与该国货币挂钩,用该国货币结算。“碳排放权”和石油具有一定相似性,在全球坚决贯彻“碳中和”目标的大背景下,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只要经济需要发展,生产需要碳排放,就可能需要购买“碳排放权”。
21世纪以来,人民币未能真正国际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生产的商品容易被替代,议价能力太低。而“碳排放权”与过去中国的普通商品截然相反,因为我们体量大,必然会有议价权。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仪式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办,备受瞩目的全国碳市场正式开始上线交易。
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而庞大的碳市场规模将带来“碳排放权”的高议价权地位,同时议价权也仅是碳市场及碳排放权的战略价值的“冰山一角”,“碳中和”目标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假以时日,中国或可以像之前积累外汇储备一样,积累天量的“碳排放权”。其他国家想发展工业,若自己的碳排放额度用尽,可能就需要来中国买。那时候,中国就可以要求用人民币结算。这样一来,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接受度就会迈上新的台阶。
中国拥有了“碳排放权”储备,是不是能够帮助人民币更快地实现国际化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人们接受某种货币,是因为这种货币有用。未来,中国还将从“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将会从全球购买商品,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使用人民币结算,人民币也就有了“回流机制”,实现了全球流通和大循环,也就实现了国际化。
在中国走向崛起的路程中,“碳中和”只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它将成为下一个时代中国最重要的战略部署之一,也将会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战略部署。
路漫漫其修远兮,人民币的国际化不会靠某个单一的手段就能实现,而且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愿景之下,中国追求的人民币国际化决不会像美元那样霸权,而会是平等互惠的,能让其他国家拥有更多自主的权力,将会有全新的规则和崭新的格局。
这个世界,强者不一定是最后的赢家,有时候弱者反而能生存到最后。在竞争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博弈让我们随时准备同自己的对手合作。
以往美国“收割”全世界的套路是美国印钞,全球其他主要国家都要跟着印钞,中国也不例外。如果中国不跟随美国印钞,就会导致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中国制造的商品在海外的价格提升,不利于出口。
不过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初期,中国在其他国家深陷新冠疫情泥潭时,率先实现了复工复产,面对全球市场巨大的需求缺口,即使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商品价格上涨,中国出口企业的商品当时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由此可见,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为人民币保持独立性、承受升值压力积聚了底气。
在世界经济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必然趋势。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也会承担一定的阵痛。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不断强大的国力和理性的决策做支撑,人民币的升值与国际化也可以是多赢的。
专注运动+财富管理:关于19年运动更多的分享,请关注:木子读吧,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健一生身,读千卷书,行万里路,2023与你一起见证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