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陈国是《经》、《传》中记载相对有限的一个邦国,主要是因为其距离中原的核心区域有一定距离,极易受楚国控制。虽然曾经数度被纳入齐、晋的争霸体系中,但终因鞭长莫及而被策略性放弃,当时鲁司寇臧孙纥也议论道:“陈不服于楚,必亡”,晋卿范宣子也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范宣子曰:“我丧陈矣!……陈近于楚,民朝夕急,能无往乎?有陈,非吾事也,无之而后可。”……(左传.襄公五年)
也即陈国位于晋国的战略半径之外,北方诸侯无力长期为之提供军事保护,使得其最终三度亡于楚国。
陈国周边形势当然陈国单纯就其经济规模来讲还是有一定实力的,后来楚灵王灭陈并以之为县(前534)后曾经对这个战利品颇为得意:
......王曰:“昔诸侯远我而畏晋,今我大城陈、蔡、不羹,赋皆千乘......诸侯其畏我乎?”......(左传.昭公十二年)
也即陈、蔡等国的综合实力与鲁、卫、郑等大体一致而略弱于齐、宋,其可以大致供养一千乘战车的补给,所以当初楚庄王第一次“县陈”时候申叔时曾经批评说:“...今县陈,贪其富也...”。因此陈国的军制大致相当于同等国家,也拥有上、下两军;其动员上限达到一千乘左右,平时追随周、齐、晋、楚作战时一次可以出动一军,兵力在三百至五百乘。
不过陈国总体来说缺乏战意,在不进行事先动员的情况下甚至无法承受同类型邦国的攻击:
......六月,郑子展、子产帅车七百乘伐陈,宵突陈城,遂入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郑师主帅分别为上军将、冢宰公孙舍之(子展)以及下军佐、司空公孙侨(子产),可见同时动员了两军各一部,兵力达到同等国家可以动员外出的上限七百乘,也即每军各出三百多乘。此超过了陈国可以凭借坚城防御的上限,可见陈国的实力在“千乘之国”的级别中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同时陈国也频繁通过婚姻关系与规模类似的各邦屡次建立联系,特别是鲁国的公子季友和季孙行父都娶自陈,所以《经》、《传》的编撰者仍有机会能够获得不少陈国的信息。我们下面试图通过关于陈国有限的记载复建起陈国诸卿设置的规律。不过《左传》真正提供关于陈六卿排序的关键信息已经在其末日了。
楚灭陈(前478)
自前484至前481年的三年间,陈国由于不明原因发生了持续动乱,期间《经》、《传》分别记载了四位卿发生的流亡或者被杀事件:
……夏,陈辕颇出奔郑。初,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有余,以为己大器。国人逐之……(左传.哀公十一年)
先是司徒辕颇因为假公济私被国人流放,接着两年后也就是“黄池指挥”当年(前482),执政的少西氏夏区夫也被反对者杀害:
……夏……楚公子申帅师伐陈……冬十有一月……盗杀陈夏区夫……(春秋.哀公十三年)
又过了一年(前481)陈国一年内连续出现诸卿出走的时间:
……五月庚申朔,日有食之。陈宗竖出奔楚……冬,陈宗竖自楚复入于陈,陈人杀之。陈辕买出奔楚……(春秋.哀公十四年)
尽管《传》未能给出连续两年内陈国诸卿不断出走和死亡的细节,但有限的信息仍提供了巨大的信息量。
首先从辕颇、辕买同族两卿先后出亡以及夏区夫被杀来看,陈国在其最后的一段时光里面仍然有辕氏、少西氏等传统公族掌权,而其最大的政敌当来自于陈怀公、湣公的诸多兄弟,也即“惠族”的竞争。此矛盾的根源来自于楚兢平王复封陈国后,之前的公族凋零,不得不借助相对来说根据深厚的辕、夏等大族支持,造成陈国有限资源的重新划分从而引发矛盾。
另一个关键点在于宗竖之“宗”,此处记载来自《春秋》,表明陈国诸卿之中确有一“宗氏”为卿,当与齐之“宗氏”、鲁之“夏父氏”、郑之“原氏”以及卫之“孔氏”类似,世袭六卿中“大宗伯”一职。通常宗卿很少与其他诸卿发生实质性的利益冲突,此处先“出奔”后“复入”,按照公羊传的理解:
……曷为或言归,或言复归?复归者:出恶,归无恶;复入者:出无恶,入有恶;入者:出入恶;归者:出入无恶……(公羊传.桓公十五年)
也即宗竖由于在诸如立宗子等宗法事务上与诸卿发生矛盾而流亡,其出奔无罪;但是回到陈国则可能获得了楚国的某种支持而回国希望干涉政事,此遭到群公子反对而被杀,所以说入有罪。接着其同样为卿的同党辕买也被迫流亡楚国。
在干涉陈国内政失败(前481)后不久楚国由于先后忙于伐吴(前480)以及发生了“白公之乱”(前479)而没有来得及继续影响陈。当叶公诸梁稳定楚国政局后,随即派出故令尹子西之子武城尹公孙朝帅师灭陈(前47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