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研究生生活散文
文学之于我|一枚中文系女研究生的自白

文学之于我|一枚中文系女研究生的自白

作者: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 | 来源:发表于2017-07-11 17:07 被阅读1287次

我一直在思考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之于我的意义。

1

作为一名中文系学子,受浓厚的人文氛围熏陶四年,也无法言说的合乎自己的心意。

前段时间和朋友聊天,她们说很久都没有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特别羡慕我能每天抽出时间,安静读书的状态。

细细想来,这种状态有如向日葵永远迎着朝阳,饱满而充实,也是我最后能够享受和珍惜的校园时光了。

朋友说,羡慕我能在匆忙的现实奔波中仍拥有一座纯粹的内心世界,而我羡慕她们的学科靠谱实在有前途。

这种无法对称的心理恰应了《后会无期》那句话: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

为了让我的生活不囿于书斋,也不想青灯黄卷埋首一生,我尝试融入新闻这条河流。从大二开始活跃在记者团,结识一群志同道合,有理想有情怀的新闻小伙伴,大抵是我目前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不仅是署名权的珍贵和吸引力,更多感受到新闻本身的温度和力量。然而我还是选择中途离开这条河流,我想,这并不会是我一生的方向和归宿。

在新闻价值观暧昧不明,舆论导向混乱商业化的今天,代表谁发声,站在怎样的立场让我意识不到自己被卷入“议程设置”、“受众分析”这些基本的新闻传播学理论实验中,一遍又一遍而不自知。

也许,我还是更适合安安静静看书写字,与世无争的构建自己心中的“希腊小庙”。

沈从文一生都在执着于构建文学创作上独一无二的“希腊小庙”,他试图完全隔绝城市与乡村,然而无论怎么回味故乡幼时的纯粹美妙,还是不得不承认自己染上了城里人的世俗气,不仅回不去,而且改不掉。

3

我时常也认为自己在大学继续学习文学,颇有与世隔绝、超然物外的姿态。

我的心态很平和,既没有过分地自认为脱离现实而努力融入社会,也丝毫不会因为自己对文学的专注和热爱而自恃清高。我想,这也是文学在潜移默化中赋予我的淡然。

我很庆幸自己还拥有“诗意的人生”,也会偶尔幻想“诗与远方”,毕竟人要是没有梦想,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

擅长幻想与神游似乎也成为我的一大特长,生活中任何一个细小的事物和情节都会唤醒我的各种情思,然后意识仿佛放空的飘忽一阵,我甚至还认为这点可爱。

比如这个季节一片落叶的自然坠落,我会想到“如秋叶般静美”,不自觉吟起里尔克的《秋日》,会想到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场景,也会有无数描述秋景萧条的古诗词滑过脑际,甚至神游到落叶似蝶翼,进而联想到初中一本极喜欢的悬疑神秘小说,蔡骏的《蝴蝶公墓》的序言。

然而这番不动声色的神游经常无人察觉,甚至身旁朋友都没有注意到我的走神和不在状态。我将这视为生活中的乐趣,这里有个小空间,我不说,谁也不会了解,完完全全属于自己。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和自在。

4

但更多时候,我的幻想和神游也会走入极端。比如早春四月,草长莺飞,一方面我会欣喜于这“最美人间四月天”的美好和诗意,重温一下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传奇人生;另一方面,我也会想到艾略特的《荒原》,转眼“四月就成为最残忍的季节,荒地上长着丁香,掺和着回忆和欲望”。假若左心房和右心房可以分别享有两种不同的情绪,那么一半是明媚,一半是忧伤。我甚至无法调和这两种成分的“配比”,只能任凭这些情绪蔓延,然后又在无人注目的角落自我痊愈。

你会好奇这种习惯久了我会不会精神分裂。答案是肯定的:不会。

作为细小的神思,它们发生的时间甚至比不上弹指一挥间。况且小情绪这种东西,人人都懂,却还是情难自禁。况且我深以此为乐,又怎么会抑制呢。

5

如果一定要将文学赋予某种实际功用,那便是在短期内大大了丰富了自己“纸上谈兵”的人生阅历,以及逐渐锤炼出的自我治愈的能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或多或少的指导生活的态度和方式。当我碰到难以解决的情形,也许我不会诉诸言语,我在祈求看过的书中的主人公给予一点灵感和指引。

也许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也许是《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小王子》,总会找到与你心境契合的情况,再思考下主人公身处何时何地会如何面对,一切也会忽然释然起来。

这好像在说文学的方法论的意义。但文学的性质规定了它的无功利性。

6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这样理解文学:“用宁静的童心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如此简单,如此纯粹,王小波也说过自己毕生的理想是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我想,走在文学这条道路上,我会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其实无论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终有一天都会被我遗忘。借用前伊顿公学校长威廉·考利的话,“而被忘记的知识的影子却保护着你避免陷入很多错觉”。

就像年幼时为了成长而吃下的许多食物,现在已经不记得具体的品种,但其中很大一部分构成了如今我们的骨干和血肉,让我们成为一个健全而独立的人。

我想,这便是文学之于我的意义。

相关文章

  • 文学之于我|一枚中文系女研究生的自白

    我一直在思考文学是什么以及文学之于我的意义。 1 作为一名中文系学子,受浓厚的人文氛围熏陶四年,也无法言说的合乎自...

  • 快来看看这是不是你的喜爱

    编者介绍: 恩奇都(笔名),95后天蝎女一枚,骨骼轻奇的菇凉。 中文系文学学士。 爱好写作、阅读,逻辑控、推理控。...

  • 初入简书,请多关照。

    2018年9月9日凌晨三点。 姓名:陈二二 性别:女 ID:钢铁直女陈二二 中文系在读学生,钢铁直女一枚。时而安静...

  • 不要再叫我中文系女研究生了!

    1 从小学三年级吧,第一次捧回家三好学生奖状和不小心拿到的班级第一名开始,我的人生就被印上了“好学生”的字眼,也成...

  • 读这几本书,让你做真正高端的文艺青年(一)

    导语:作为一名中文系研究生,每每听到“文艺”“很文艺”这种词,就觉得有些不舒服。文艺呢,其实是文学和艺术的总称,在...

  • 关于我的中文系

    在上大学之前,我是不会想到我会是一个念中文系的女生,因为被调剂到这个并不讨厌甚至还有一点兴趣的专业,我是很乐意...

  • 干货|如何成为一个高产作者?

    作为一枚中文系学生,写作于我 是件近乎本分的事。可惜,如果没有编辑催稿和老师的DDL,我大概真的会成为一条在写作焦...

  • 《夏至未至》青春感满满,想想就觉得非常的——青春

    原标题——影视解码|《夏至未至》青春感满满,想想就觉得非常的——青春-中文系文艺女 作者:中文系文艺女——纳兰东冬...

  • 文学于我

    当年高考结束后的那天下午,我把书柜里的“王后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一股脑扒拉下去,庄重地摆上《红楼梦》、《百年孤...

  • 文学于我

    最近频繁被问及一个问题:学习文学有什么意义?研究文学对于社会发展有什么贡献?是否有一天文学会被取代而消失?...

网友评论

  • 佳_90b4:开题很大,但不会觉得空,就最后步子有些大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佳_90b4 哈哈哈谢谢指导~:wink:
  • 辛追小朋友:作为一个曾经想读中文系的法律人。发现你的文章,和我现在在想的一个问题一样,就是动不动就去引经据典,去致敬别人文章和书里面的金句。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文艺装逼犯,如果哪一天不引用别人的文章和书,大概也就才真正脱俗了。加油。
    书香雨夜: @老亮捉妖记 大概我们都太年轻吧,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只有感想没有思想,脑袋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而那些脑袋里跑过的马比较多的人也很让人赞叹呀!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老亮捉妖记 哈哈哈是!这些话深得我心,不用背都烂熟于心:joy:我也很无奈阿~
  • 青檬时:同为研究生,互相关注吧:relaxed:
  • 文盲读书1:皮埃尔•德•龙沙说过:上苍用艰深难懂的符号向我们启示,可叹芸芸众生都被世俗红尘所迷惘。
    贵族的气质需三代方能所成;文人的内涵亦需三十年方有所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了四年何谈修为,如若有心,必一生向之。若被世俗牵绊,不妨早做了断。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文盲读书1 受教了!哈哈哈目前6年了,可能还没入门吧:relaxed:
  • 七秒之殇:我书读的少,可别写这么多骗我😂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七秒之殇 哈哈哈那就看心情啦~:wink:
    七秒之殇: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 这个主意好 ,但来简书就是看文章的,看图的话,直接可以看小漫画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七秒之殇 哈哈哈哈哈那就…字不重要!看图就行!刷的一下就看完了!:wink:
  • AAAAA红树林:好文采。拜读
    AAAAA红树林: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 一起加油。你写的比我好这是肯定的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Wo一直在路上 哈哈蟹蟹~不敢当!一起读书写字一起玩:blush:
  • 李维坦:在第十卷,苏格拉底提出一切摹仿性的诗都是心灵的毒素。

    在本文中,他提出理念世界、现实世界和摹仿世界。他使用三种床作为比喻,第一种是神创造的,自然中本有的床,也就是理念的床;第二是工匠制造的,实体的床;第三种是画家制造的,影像的床。只有第一个,神创造的床是真实的,工匠是床的制造者,而画家是床的摹仿者,而且摹仿的是工匠的作品。

    于是,苏格拉底就证明了,摹仿性的诗人与哲学家国王和真理隔着三层。就诗人而言,他们对所摹仿的事物了解的远不如制造者。如果他们能够制造,就不必去摹仿了。比如荷马摹仿战争、政治、教育等,但却没有替哪一国建立一个好的政府,也没有指挥和参谋哪一场战争,也不是一个成功的伟大导师。这显然是曲解文艺的作用,混一了创作和实务之间的区别。

    在今天,仍有许多人存在这种观念:文学家对人们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实实在在去做事情。如果从这一点来看,岂止文学家,一切哲学家、历史学家等形而上的从业者,都全该去搬砖,建设新世界。

    显然,柏拉图将建设精神世界的功能归于自己(哲学家),并企图将世俗世界的管理权也归于自己(哲学家),于是,跟他构成竞争的文学家等,皆沦为无用之物。

    苏格拉底开始论证理性和感性(哲学是理性的,文艺是感性的),他提倡要应用理性的指导,从而贬斥那些诉诸感性的诗人,因为他们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摧残理性的部分。

    苏格拉底的看法在今人看来实数荒谬,理性和感性同样是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纯粹理性只有神和机器才能做到。苏格拉底的压抑感性,从本质上是压抑人性,是反人类的。文艺所谓的迎合感性,其实恰恰释放了人类心底感性的部分,相当于清理了内存,如果按苏格拉底的方式,人只会变成越来越呆滞的机器。想象一下没有喜剧,没有娱乐的世界,谁不会毛骨悚然呢?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李维坦 受教了!细细拜读~
  • Artaxia:照片很美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Artaxia 哈哈哈都是自己拍的~部分是台湾和华科的~
  • 夏木好爸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本来就是一种享受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夏雨晨 很高兴认识你,too~哈哈哈简书就是会遇到很多有趣的灵魂~:relaxed:
    夏木好爸爸: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 对啊,很高兴认识你,文学院的姑娘。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夏雨晨 对!大概也是在简书相遇的我们会共同坚持的一件事~:relaxed:
  • 无风起时天暗雨:首先姐姐好,我大学刚准备进门。我窃以为文学是一种对于美,对于世界的另一种感悟。文学是世界书籍中的一种,而书籍记载着世人对世界的看法与见解。历经时光,大多数看法都已经消失,只有小部分(例如珠宝)流传下来。我先提出一个世界观上的看法,不知道您是否能接受。想象一片大地,人类是大地的化身。每个人的精神像星星闪耀,且不尽相同。你作为其中一颗,吸收着别人的精神精华,然后看的越远,想的越多。吸收精华需要书籍的媒介,而文学我觉得是书籍中最瑰丽的一颗珠宝,因为它负责传播人的情感态度,传播部分对于世界的思考。所以读文学积少成多后就是人族对于这个世界的思考。前辈将自己融在书里,又融在你心里,生生不息,源源不绝。文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什么,我觉得并不重要。但文学可以让人转变思维高度与角度,或许这才是文学存在的意义。当然,这或许也是书籍存在的意义。我有时有这样的感受:看叶时我是我,我也可以是诸前贤。我看的叶是叶,也可以是一个世界。:smile::smile:
    无风起时天暗雨:@不入流echo 谢谢。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念超龍 哇感谢你分享这么多心得感受~:heart:特别喜欢简书的地方就在于可以遇见这么多有香气的灵魂!好好享受大学吧~:relaxed:
    不入流echo: @念超龍 好
  • 远平衡:很羡慕你现在的状态,希望你能一直保持下去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在我一方 哇哇哇感谢:pray: 读书写字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了~无关物质,只有精神充实~
  • 盏陈茶香:讨论文学的无用之用,不如单纯的喜欢就好.
    把雨留给有伞的人:@盏陈茶香 哈哈哈正解~:relaxed:

本文标题:文学之于我|一枚中文系女研究生的自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sm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