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华夏大地上的历史,真是各种戏份都有。
虽然戏多故事丰富,创造了很多经典,诞生不少令人惊叹的成果,但是耐不住时间的蚀磨,大部分被冲击殆尽,滚入历史的裂缝中,不为人知,或者隐藏在各种角落苟延残喘。
真不免流于幻,事不免失于讹。看似枯燥的学问,难如神话传说来的带劲。
很多人以悠久历史为粉饰,却依旧被其他文化所浸染,归根到底也是没有自信,虽然历史上有华夷之辨,不过很多人真的是华夷两个字都认不得。
我们的文化,甚至母语,很多人用着看似理解的态度,进行使用。
文字是文化最稳定重要的承载,直接决定理解的正确率,虽然本身有容错率,但耐不住这么乱玩,且发挥使用到的价值,十不存一二。加上各种西学浸染,各种夹杂组合。
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确不妨碍交流,不过在文化传承的条件下,这是直接把基础文字的价值,打入浑沦状态。因此,当人们看文言,看古诗等古人的文字载体时候,甲说太深奥,乙貌似理解着很美妙,丙也许懂却抓不住点,这类情况,发生不少。这是文字在基础教育方面,产生比较严重的失误,没法跟历史进行承接,也就是失去原本拥有的质量。
这也是春秋到汉前的战争剧情,导致的严重断代。商周贵族被屠戮八九,死的死,隐的隐,不然也不会有汉初,召集天下(仅限自愿)识字之人,重新解读翻译秦前典籍,出现了训诂之学,有《尔雅》《说文》等典籍出现。这同时也意味着此时间节点之前,关于文字逻辑的整体性已经存在残损割裂。
训诂之学,更多只是拟定了几种理解汉前文字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在汉代文化复兴过程,加入很多当时文化再创造的成果。当方向顺理成章的变成文字解读的必然方法之后,对于使用训诂解读汉代时间节点之后的典籍,是不存在太大问题,不过对于这汉初之前的典籍,可能由于这个认识的错误存在,导致一些关键意义解读的缺失。各种牵强附会也就上来了,大的意义扭曲就诞生了。
文字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由于文字诞生的错讹和分化也就越加多,比如易学的分化,简化的河洛图替代了原本复杂的河洛结构,一些典籍里面阐述天地一些事物特质规律的章节,变成神话传说流传下去。
哪怕有初始的事物,也可能与当今人们印象中的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事物。
不了解先人的历史,不了解先人的精神,语言跟历史还有其他延伸事物之间,衔接性不强,更加难以建立真正的自信。
越是接近秦前的文化,在整体的逻辑联系上,越是精密。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医学,建筑学,礼仪学,声韵学等等,都有一套复合的系统贯穿其中。比如天干系统,地支系统,易学系统,五行系统,阴阳系统等等,通过合理衔接形成整体。这种整体性,在现代遭到一定程度的隔断,阻碍人们深入文化。
我也比较难把握,商周的文字蒙学,易源演革,神话本相等这些内容的出现,利弊的影响尺度。本身传承也以言传心授为主,图式器物等为辅,虽得授,转显学却有点难度,一些知识可能需要整理独立成典。
因古今显隐之异,独立成科也未尝不可。希望在时代需要的时候出现,社会给予的回应适当友善,免得出现古圣贤之创造和精义,成个人私有成果,哪怕这是一种保护行为,不过这不太厚道。正本清源,功名未必一定要成就在我这里,同样的禁止再流于讹化,或者混同于一堆扭曲之论。
一金换来一金字,一玉称量一玉言
古来精义未曾改,独卻琼华裳其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