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婚姻育儿教育
父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父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作者: 话把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6-29 08:20 被阅读0次

    “你的孩子注意力有问题”孩子的舞蹈老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注意力有问题的孩子将来一切都会受影响,学业,工作.....”老师说这话的时候声音里透出了一种特别意味深长的意味。于是,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女儿就开始了这样的聊天。

    “妈妈今天看到你上课没有注意老师的讲解,动作做的很不到位,你为什么注意力这么不集中?”

    “我没有,妈妈”

    “那老师让你站出来跑10圈才开始上课是为什么?”我声音开始变得严厉了,我认为孩子在抵赖。

    “老师说我上课东张西望,没注意听,做动作的时候做的不到位。她觉得我不认真。”孩子听出了我语调的变化,开始带着哭腔的回答我。

    “那你这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是什么?你为什么上课不专心上课,妈妈说了,你要珍惜你上课的机会,你不珍惜,以后妈妈就不给你机会了。”我开始了我的说教模式,孩子的情绪也越来越糟糕,开始大声的哭,踢我椅后背。

    看到孩子情绪这么激烈,我一下子冷静了下来。开始用更平和的语气问她“你为什么上课没认真听老师讲解,别的小朋友都可以,你为什么不行?”

    “我就是不行,妈妈,我就是不行。我和别人不一样!老师说完这句,我还没有听清楚,她就开始下一句了,我反应不过来!你的要求我做不到,呜呜......”

    孩子哭着说的这句话突然点醒了我。是啊,我在要求孩子去我要她去的地方,我却从来没考虑孩子是否做的到。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总是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应该有能力做这个或者那个,却从来没有真正深刻的理解孩子的能力在哪里。

    对“完美”小孩的幻想让我们很容易对孩子期望过高。

    我们很多的父母都隐隐约约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完美的孩子。希望把孩子打造成我们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去我们想要他们去的地方。相应的,我们对孩子就有了很多的期望。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象一下,父母的这些高期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孩子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为了赢得父母的喜爱,孩子会承受多么巨大的心理压力?当孩子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时候,父母一般会怎么想?

    我想,大多数的父母可能会像我一样(特别是当一个所谓的“权威”人士在旁边这样对你语重心长的提醒的时候),会责怪孩子不认真,不努力,会开始给孩子贴标签。

    给孩子贴标签是我认为的最不当的教育行为。

    当家长和老师开始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会引发一个很严重的心理现象“自证预言”。所谓“自证预言”,说白了,就是自己说过的预言全都实现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一群心理学家跑到一个小学去,他们假装做了一些测验,然后从这些参与测验的孩子中随机抽取了一批小孩的名字,告诉老师和孩子他们的智商高于平均水平(这些孩子的智力测试结果和其他孩子并没有显著不同)。一段时间以后,神奇的事情真的发生了,那些孩子在学业上的成就真的更突出,行为更有礼。

    这个小实验想说明的是:我们真的可以成为自己告诉自己要成为的样子。同样的,孩子真的也可以成为你暗示他成为的那个样子。小小的孩子,他们发展“自我的概念”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人的评价,他们还没法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当你给一个孩子贴标签他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孩子的行为会越来越不受控制。孩子从你身上得到了反馈,形成了对“自我”的错误认知。

    我们为什么喜欢为他人贴标签?

    喜欢为他人贴标签是我们人类的顽疾。我们人类有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喜欢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归因”。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有利于我们吸取经验,避免错误。但是,在“归因”的过程中,我们人类又很容易犯“走捷径”的错误。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讲,人类很难系统的思考问题,而经常进行“线性”的简单的因果关系的思考。

    从心理学来讲。“归因”理论认为:人类偏向于对他人“向内”归因,对自己“向外”归因。向内归因就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在的人格因素。向外归因就是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环境因素。

    你去星巴克买咖啡,遇到一位态度不好的服务员,你对她说话的语气颇有微词,这时,你心里已经说了一千次:“这个人对谁都是凶巴巴的,真是没有教养!没受教育!”而当你的工作做的不好,领导找你谈话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却是:“我没做好,因为今天我人不舒服.....”。想没想过,星巴克的员工可能正经受着胃痛,而你自己在工作中疏忽确实是因为工作不严谨?

    本质上来讲,“贴标签”,就是我们把事情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因,归结为人格的因素。而忽视了系统的思考问题,忽视了寻找其他可能的外在原因的努力。

    这听起来好像在为不当行为辩护,孩子有不当行为,我们家长怎么办?

    家长要把自己当成教育工作者。

    孩子小的时候,作为新手妈妈,我买了一堆的育儿书籍。可是,越看这些书籍,我越迷茫了。在各种问题上,各路专家都各显神通,费尽口舌的为自己的理论辩护。现今的中国,家庭教育被提到了一个从来没有过的高度。每个专家都试图说服你她开出的药是最有用,包治百病的。你会听到不止一个专家对你说:“我的药,药效最好,毕竟我在这个领域已经干了多少年了,我还是比你们家长懂得多.....”

    在吃了无数次让孩子上吐下泻的药以后,我突然发现了一个明显的逻辑错误。治病,也必须要望闻问切,对症下药啊,哪有可能有药包治百病?不同的孩子得不同的病,全都一种药医,岂不荒唐?

    孩子是一种奇怪的生物。他们不同的时间,地点会得不同的病;同一种病,发作的时间,次数,地点都会不同。你得望闻问切,对症下药。专家可没这时间下这个细功夫!

    所以,当父母把自己当成了教育工作者,角色变了,看问题的角度就不同了。你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小白,你其实就是一个教育实践者,你是自己孩子问题的专家,因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孩子,和孩子更亲近。

    当孩子行为有问题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父母应该怎么办?

    从小到大,我的孩子被贴了无数次的标签,“性格强”“占强”“自私”“调皮”“不守规矩”.....有些是被别人贴的,有些是被我自己贴的。和专家的每一次谈话都会增加我的焦虑,孩子又会被贴上另外一个标签。直到我开始把自己当成教育工作者,我的焦虑才逐渐减轻。我开始从不同的高度来看待教养孩子这个问题。

    孩子行为有问题了,从作为教育工作者妈妈的角度出发,我不太焦虑,反而可能高兴了-----我们教育的时机来了。这个教育的时机不是说把孩子的问题要当下处理掉的时机,而是审视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的时机来了。这个审视的时间很重要,问题会使我们的反思更深刻。经常反思,我得出一个结论:

    孩子行为有问题其实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孩子遇到问题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观念的转变。当我们不再对孩子的问题行为寻找孩子的内在原因(孩子的性格原因),不再对孩子贴标签,而是想办法帮助孩子的时候,问题才有可能真正的得到解决。

    当我们开始用这个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的时候,你会发现,突然间,你的孩子都变乖了,他们不再行为乖张,不再是调皮捣蛋的小魔鬼了。你会想去真正的发掘,去寻找那些问题行为背后真正的原因,而不是用一句“他就是这样一个小孩”这样的借口来为自己的懒惰和不负责任辩护。

    没有“有问题”的孩子,只有“需要帮助的孩子”。父母应该成为孩子身边最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实践教育,并成为自己孩子教育问题的专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jzp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