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二十五章: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析:
孔子以四项内容来教导学生:文化知识、履行所学之道的行动、忠诚、守信。
前面写了很多关于孔子教育学生的文字,我早已丝毫不怀疑孔子在教授学生时的初心。
这样想来再在孔子育人之道上做任何论述都只不过是锦上添花,讲得多了还恐有画蛇添足之嫌,所以这一章我本来想略过。
端起茶杯,喝了口茶想继续往下看,这时微信的信息提示音响起,打开一看,原来是朋友给我发来一份营销学习资料的百度网盘链接。
点开链接,输入提取码,看到两个文件夹的名字后,我却沉默了。
一方面,我的确是要感谢朋友能够把这份圈子里买到上千元的学习资料毫无保留的送给我,真的很有心。
可是另一方面,我对这份资料的作者非常的反感。早在这份资料刚开始售卖的时候另一个交流群里就有朋友买了之后分享出来给我们,但是我没有要。
也许有朋友会说,人家卖上千元的东西至于那么被你看不上吗?是的,我真的看不上,甚至对他给出来的内容一点好奇心都没有。
因为大家同在一个圈子里,他刚刚开始做网络培训的时候,我也好奇的去听过一节他的网课,可是就是那一次让我对他失去了信任,因为我非常清楚他培训的内容就是把他老师的课程内容改了改说法而已,有的地方甚至就是照搬。
又会有人说了,既然他是学老师的,讲的内容跟老师讲的一样也很正常啊!
的确,每个人的学习成长里面都离不开模仿,但是即便是模仿,是不是应该有些底线呢?
你不能把从老师那抄来的东西硬生生地说成是自己的原创啊!你不能为了打造自己的形象就是非颠倒啊!你不能为了吹捧自己就毫无根据的夸大啊!
名不见经传就夸张的说自己在业界创造了一个日入千万的神话,骗骗外行人还可以,都在一个圈子里,都跟一个老师学习,这样说来有人信吗?
就凭他自己的这些行为,即便他把老师的知识全部学到手了,可以出师自己做培训,但是他那些捏造出来的案例,最终能够给到别人什么参考价值呢?
他连自己老师的东西都敢剽窃,他的诚信又用什么来保障呢?
很难想,这样的人做培训能培训些什么!
无独有偶,2019年的营销圈里还有另一件官司打得人尽皆知。
作为原告的老师还用写连续剧似的手法真实的还原了被告如何通过献殷勤讨好的手段骗取自己的信任,如何剽窃自己的培训内容去开班授课,又如何大言不惭的在学员面前诋毁中伤,最后在东窗事发之后又是如何威胁恐吓的全部经过。
在看到原告公布在朋友圈里的文字内容时,我着实的感慨了一番。有些人为了敛财到底都无底线到什么程度呢?上面两个故事里的剽窃者告诉我们为了敛财他们是没有下线的。
你认为这样的人有资格为师吗?
回看这一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某种程度上来说,“知识”和“如何践行”是“术”的层面,也是为人师者必须要教的。但是,我认为“忠和信”这个“道”层面的东西要更加重要。
这个世界上很多“术”都存在一种现象,用好了是可以助人达己的工具,用坏了就会成为损坏他人权益的凶器。
比如说学习医药知识,用好了可以救死扶伤,用不好可以下毒陷害;比如说学武艺,用好了可以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用不好可以比凶斗狠,恃强凌弱;比如说学权谋,用好了可以运筹帷幄造福众人,用不好可以勾心斗角构陷他人。
在这好与不好之间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呢?恰恰是“道”、是“德”,是“忠”、是“信”。
如果一个老师在教授学生之时能足够重视学生的品行是否端正,且加以督促引导,给学生的心灵种下善良美好的种子,那这个学生所学所能最后一定会成为他造福社会的工具。
反之,如果一个学生品性顽劣,自私自利且毫无道德底线,老师教会他多少知识最终只会沦为助纣为虐的凶器。
学人先学品,育人先育德
生活中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警醒模板,这样的一番思考之后,我们需要很深刻的鞭策自己。
倘为人师,一定要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以保证自己教授的知识和技能最终能够经由学生造福他人。
倘若为学,一定要选择品行高洁的老师而跟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你跟随了一个毫无正能量的老师,势必对你的行为准则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影响你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