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万卷好书
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19:《可爱的诅咒》

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19:《可爱的诅咒》

作者: 北京杜豆豆 | 来源:发表于2018-10-13 23:54 被阅读119次

文/杜豆豆

《可爱的诅咒》

今天我要为你推荐的这本书,是一本认识自我、突破自我、让你学会好好爱自己的心灵成长书,它的书名叫做《可爱的诅咒》,副标题是“ 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

想想看,你会不会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人呢?每天,你和善地对人微笑,对别人的求助从来不拒绝,你把时间和精力几乎都花在了别人身上,至于你自己的头疼脑热,还是忍了吧,毕竟从小妈妈就说,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为了这个“好”字,你就算受尽委屈,也会默默承受,谁让咱好呢?

可是,你是不是已经发现,为了这个“好”,你实在是太累太累了,你真的真的不快乐!你真想逃离这个世界,找个地方大喊大叫一通......不,不!你可能马上会否认这样的自己,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别人会怎么看我?我疯了吧!

如果,你是这样的一个人,你就是作者所说的圣母型人格。如果,你想从这样的状态中获得解脱。这本书就是最适合你读的自助手册。

本书作者雅基·马森,是一名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她也曾和你一样,是一位被“可爱的诅咒”纠缠的“圣母”。她曾经在朋友的宴会上不小心摔伤了手臂还继续坚持为家人开车,陪孩子们度假、划船,直到十天后跑去医院就诊,被医生打了石膏,开了诊断证明,她才终于觉得自己可以心安理得地喘口气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如果不想办法解决,早晚会遭遇更惨烈的事。于是她联系了一位曾共事十年的心理治疗师,决定开始治疗。同时,也从更多寻求治疗的咨询者们那里学到很多。在这本书里,作者分享了自己以及这些“圣母们”如何摆脱“可爱的诅咒”,实现成长的故事。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摆脱“可爱”?你不会是在教我怎么变得自私自利吧?那不是教我学坏吗?我可不想沾染什么“厚黑学”之类的歪门邪道!No,no,no,你误解了。这本书的主旨不是让你完全放弃自己对别人的善意,而是鼓励过度奉献的你,在成全别人之前,能平衡自己的精力和自由,先想想如何好好爱自己,毕竟,你学会了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今天我就来分三个重点,为你讲解书中精华。

第一个重点:解密爱的诅咒。

可爱的人,就是那种宁愿自己受尽委屈也要友善地成全别人,这种性格的人,就是本书说的“圣母”。可是,别人都只看见你脸上的微笑,没人在意你内心的不悦。

你想过吗?为什么别人都说你好,你还会不快乐呢?

因为你呀,太希望被人看作“可爱的人”了,你活在了别人的评价里!

就是那些评价,比如,“你要做到最好”,“你不应该让人失望”,“你要先人后己”等等。这些话,句句听起来,都象格言一样正确无比。这些话就像咒语一样,让你害怕。你怕做不好,人们就会不喜欢你。为此,你长期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情感。这些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却让你备受心理折磨的别人的评价,就是作者所指的“可爱的诅咒”。

但凡一个心理冲突的形成,通常都是内外因的共同作用。

这个世界上有种规则,叫做“死板的个人规则”,是打我们小的时候就被不停灌输,要求遵守的,这些规则往往会以“应该”、“必须”、“总是”或“永远不要”这类字眼开始,不容置疑。

而且,有些规则往往是家族好几代人所遵从的,比如“坚强”。这些别人的期望,你已经习惯了去满足他们,就连想到改变,你可能都会心生恐惧。

童年造就了我们这些观念的建立。年幼的孩子通常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学家罗杰斯称之为培养“价值条件”。而可爱的人,都是在幼年时被培养了过多无用的“价值条件”。

讲到这里,你可能又有疑问了?如果说这些观念都是童年的事儿,为什么我们都成年人了,还会对此坚信不疑呢?

这就涉及到了我们要讲的内因。大脑中,有个部位叫做杏仁体。杏仁体是情绪的发动机,恐惧和焦虑的中枢,大脑在记住那些观念的同时,会同时将它引起的情绪传导给杏仁体,杏仁体就会立即发号施令,让你产生应激反应,并将这一系列过程保存到潜意识里。到成年后,一旦你触动了这些记忆,它就会进入自动模式,很快地将相应的情绪调动出来。

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可爱的人会有两种倾向的应激反应行为,一种称为“愤怒逃避者”,他们会尽量避开引起冲突、遭人讨厌和批评的场合。另一类是“认可追求者”,他们会尽全力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然后去寻求赞扬、谢意和感激。

“强光最终会烧死很多值得尊敬的好人”,如果你总是像飞蛾扑火一样去献出爱心,你终究会陷入“同情疲劳”,精疲力竭。事实上,你完全可以用一种有利于你的健康和幸福的方式重新认识,做出改变,打破魔咒,找回自己。

具体要怎么开始改变呢?

第二部分:打破爱的诅咒

1、从思维开始,重新认识自己

有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

第一个,是“家谱图”。它是用来帮助你回忆成长过程,确定个人规则和观念形成的由来的。先从爷爷奶奶开始画,女性用圈标注,男性用方块,夫妻用直线连接,孩子位于父母下方。然后,将收集到的所有信息写进去,比如离婚、搬家、亲人离去等,还可以加上心理刻画,如挑剔、宽容、亲切等。让这个画图的过程唤起你的记忆,帮你找到你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的。

第二个,是“直线游戏”。它可以帮你发现自己在哪方面更有自信,哪方面更为脆弱。你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方法是从房间的一头向另一头画一条虚线,设置不同的点,给每个性格取个名字,比如“受气包”、“无畏者”等,线中间是所有人的完美期望——“自信者”。然后,主持者念出某种场景,大家根据自己可能做出的反应移动到线上的某个点。

第三个,用“自画像”。它能帮你看清你作为“可爱的人”的特殊表现可能为自己在人际关系上带来的影响。先画一个代表你的人形,穿着三角形长袍。其他细节,比如头、四肢、微笑等可随意画。接着,画几个从头部及身体辐射出来的线,类似佛光。在旁边写上字,快速总结你对自己的付出或表现的感觉。比如:总是微笑,善于聆听,从不拒绝等。然后,想想那些你轻易不敢示人的东西,在图中的长袍上写下来,比如气愤、悲伤、无计可施等。现在,看看这幅图,你应该已经知道自己向世界隐瞒了什么,你又丢弃了什么。

2、让身体告诉你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第一,检视自己的身体。

你是不是很久没有静静地聆听过自己身体的声音了?回到你的画像,看看你的身体内暗潮涌动的那些感觉,用冥想的呼吸练习辅助放松,从头到脚,一点点审视自己身体每一处的感觉,弄清楚它想告诉你什么。确定这些感觉是什么时候通过你的身体表现出来的,怎么表现的,这些感受与你的想法和行为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第二,是把“删节内容”记录下来。

什么叫做“删节内容”呢?就是你在感受到某种不良情绪时,那些没能说出口的话。这些内容,有助于你探究你的哪些想法在主导你的情绪和行为。

3、用质疑识别和挑战批评性思维

身体发出了声音,那背后联系着什么样的个人观念呢?是什么让你删除了真实的想法和感觉?是什么在控制你忽视它们或者不要采取行动?要搞清楚这些,你需要拿出考古学家的耐心和细致,去分析和了解。

首先,识别出声音的真正来源。那些总是批评你的声音,限制了你的思维。试着把它们一一记下来,然后冷静地读一读,努力回忆回忆,谁对你说过这样的话。没准儿啊,你会惊异地发现,哈,原来是你那操着浓重四川口音的老祖母,或者青春期时那个总是怼你的混蛋同学。

第二,采用“接纳与承诺”疗法。就是当你受到批评性思维的困扰时,先去接纳你的负面想法,然后,把这个想法隔离,意识到这并不是事实,这些与你无关。

第三,是使用“责任饼图”。画个圆圈,写上问题;然后,想想,谁该对这个问题负责;接着,把这张饼图分成若干小块儿,在每个小块儿上不假思索地写上应该负责人的名字。这就是责任饼图。

第四,学会把“应该”变成“可以”。如果你是一个妈妈,你会不会有这样的观点?嗯,“我应该时刻保持冷静,任何时候,都不能大声训斥孩子。”当你忍不住呵斥孩子时,就会感到难受得要死怎么就没控制住呢?现在,你试试,如果将“应该”变成“可以”呢?“我可以保持冷静,不大声训斥孩子。但这次我没有,下不为例吧。”是不是听起来更温和些?

4、行动的改变,从好好爱自己开始

第一个技巧,叫做自我肯定法,就是对自己做出肯定。比如,每天早晨,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声“我爱你”。说什么内容,你可以自己创作,只要对你有帮助。

第二个技巧,叫做“一日三好”日记。就是每天在日记里写三件自己做的事,记录下时,一定要注明该事件所代表的你的个人品质。比如“我买了盆水仙花放在我的桌上,我充满创造力而富有爱心。”

第三个技巧,是享受个人兴趣爱好。监测你的注意力,什么让你有兴趣、活力上升。做个计划,优先进行自我改变,看看它是怎样开始慢慢改变埋藏在你心底的自我价值观的。

第四个技巧,DMP活动等级法。把一天的每一项任务和活动列出来,按照消耗级、精通级及乐趣级进行分级。然后,想想如何做才能把那些消耗级活动变成“乐趣级”或“精通级”。

第五个技巧,和心里的孩子谈话。它的原理是利用大脑的机制,将负责“前逻辑推理部分”的感性情绪与我们的成年人理性推理能力分开。当你有困惑时,这个方法,可以试试。

第三部分:如何从爱的诅咒中彻底摆脱?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为了让你能够掌握更多的工具和专业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更有信心彻底摆脱那些多年来让你压抑的咒语。

1、清晰表达出你的意愿。

(1)明确自己的意愿,有三个工具可以帮到你:第一个是“可靠优势清单”,比如想想过去有哪些让你感到骄傲的事,至少列3个,然后在旁边写上它们所代表的特质。第二个是“鼓励性的肯定句式”,比如将“你能做到的!”这个小提示写在即时贴上,贴在你能常常看见的地方。第三个是肢体语言,比如,你和老板说话时,站直身体,看着对方眼睛,会更为自信。

(2)事先准备。一个是事先练习要说的话,另一个是注意删除无意义的内容。

(3)学会运用三种技巧。

第一个技巧,客气的拒绝。比如,书中,作者讲了个朋友拒绝报社想在他的球场拍女模特照片的故事,你可以体会体会。他是这么说的:“谢谢您考虑我们,但我想我们这次不得不错失这次机会了。希望你的报道一切顺利。”然后果断挂了电话。是不是很绅士的感觉?

第二个技巧,卡壳唱片技巧,就是不断重复同样的话。比如,朋友想让你陪她去逛街,可是你不想去。你可以说:“我听得出你很心烦,但我很累不想去。”甭管她说什么,你都是这一句。保准儿她说一会儿,自己就觉得没劲了。

第三个技巧是“三明治评价法”。先说出值得夸的部分,然后再指出问题,表达“怎样改进”的建议。

第四个技巧,是模仿,就是找一个你身边的人做自信的楷模。当面对某种情况想要更坦率、诚实并清晰地表达自己时,问自己,她会怎么做?

2、挑战和摆脱你内心的恐惧感。

书中重点介绍了如何划分恐惧等级以及设计行为实验。

什么是行为实验?简单地说,就是如果你早期受过某种惊吓,就会形成条件反射,只要想到,就会有恐惧感。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讲得就是这个道理。要走出来,就要弄清楚这些惊吓是什么,然后把它们放入实验中,用安全、有计划及可控的方式来检验你的预设。通过改变行为,从而改变自己的思想和感觉。

实验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划定恐惧等级。按害怕程度从小到大排列。比如,你害怕争执。最底层的等级1,可能是请伴侣帮忙,2、是请朋友帮忙。3、是对普通朋友说不等等,一直排到最顶层的等级10,是公开和老板争论。然后,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如果你真的做了某件你害怕的事,结果会不会如你想象中那么可怕。

3、打破陈规,让别人为他们自己的情绪负责。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觉得难办,是因为你觉得你要对别人的情绪负责,。事实上,你根本不需要假装了解别人的情绪反应,不需要对别人的反应负责。怎么解决呢?答案是,敢于实验,做一些改变,从习惯让人失望开始。但是,你也要做好准备,很多人会要求你“变回来”!这时,你要提醒自己,当初为什么想要改变?你的动机是什么?不要对你的自信行为有动摇,你有权做你想做的。还有一点,是可爱的人常有的行为,就是过于热情,总是急于去帮忙。这时,你要选择待着别动,没有你帮忙,地球照样转。

4、应对意外,试试这些急救包。

首先是呼吸练习。数三下吸气,再数五下呼气,慢慢拉长节奏,放缓速度。

第二个策略是“锚定”在当下。就是,找一个替代物,利用各种感官体验把自己带回到当下。比如,摸摸自己的戒指,闻一闻香水,喝口水。

第三个策略,BEAR四步法。方法是,首先驾驭呼吸,平息突如其来的恐惧感。接着,赞扬那个令你恐惧的人,同时缓和对方的情绪,让他们有安全感。最后,用“我”开头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让自己不再感到被攻击。BEAR这四个字母代表的意思是:呼吸、赞扬、接受和尊重。

至此,《可爱的诅咒》这本书,我就为你讲解完了。

希望你读完这本书,能够从圣母的光环中走出来,拥抱真实的自己,好好爱自己。就像作者所说“打破可爱的诅咒,做回你生来的样子”。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英语语言文学学士,美学、心理学研究生。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远方_dina:是不是有点像中国的俗语“死要面子活受罪”~总是为他人考虑,不懂得拒绝别人~这样其实是很痛苦的~

本文标题: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019:《可爱的诅咒》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kga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