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墨子·公孙篇》说:
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毛诗传·郑风·子衿》曰:
古者教以诗乐,诵之,弦之,歌之,舞之。
《史记·孔子世家》载: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合韶武雅颂之音。
在远古乐舞的生发时期,歌乐舞三位一体密不可分,这一情况对后世影响深远,后来演变成为战国诸子及后世文人所谓的“诗乐舞三位一体”。
需要注意的是,在远古时期,甚至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还是歌乐舞三位一体,其根本和核心的都是乐,歌和诗离不开乐,舞也离不开乐,而乐则可独立存在,只不过在通常情况下三者是同时并存的共生的。
远古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是世界范围内各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根据古文献记载,最晚在公元前11世纪,也即商周之际,我国已经将“歌乐舞”或“诗乐舞”三者统称为乐了,甚至到后来音乐和舞蹈已经发展成为各自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后,所谓的“乐”仍既可以单指音乐,也可以概指音乐舞蹈及歌乐舞三者。乐概念这种概括性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今天在很多时候,所谓的“乐”专指音乐,但在笼统的意义上仍统指乐舞甚至歌乐舞。
今天在不少地方还存在着一些原始岩画,这些岩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原始乐舞的场面,从岩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载歌载舞。这种原始乐舞往往与生活与信仰密切相关,其既可以是一种娱乐活动,也可以包含着复杂的巫术与宗教祭祀的内容,包含着原始先民们对丰年、狩猎等的美好祈愿。
在远古时期,乐舞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不存在专职的乐工与舞者,人人都是乐工,人人都是舞者。后来的所谓游吟诗人在远古时期尚未产生,而所谓的专职乐工、舞者则是非常遥远以后的事了。
大约到传说中的夏代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独立出来。根据古文献记载,夏朝的建立者夏后启以及后来的太康与最后的亡国之君夏桀,都曾用大规模的乐舞供自己享受,其中太康正是因为耽于淫乐而被东夷族的后羿发动政变而失国,夏桀则更是因淫乐而导致下了政权的灭亡。这些都说明,在夏代已经出现了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独立与真正兴起发展的标志。
但这种分工只是相对的,还并不彻底并不界限分明,这一情况甚至一直延续到商代。商初身为王者之尊的商汤尚曾亲自于桑林使巫术(包括符祝与歌乐舞)进行祈雨。
由于原始的歌乐舞往往与原始的巫术及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人们对乐舞乃至一些乐器、乐曲产生了一些神秘的幻想与想象,当社会阶级分化以后,尤其是颛顼实行宗教改革,“绝地天通”,垄断宗教祭祀权之后,上层阶级便利用和加强了这种音乐的神秘性以便操纵和控制乐舞,以为统治者服务。因此上古文献中留存下了的一些有关早期乐舞的神秘传说便源于此。如传说《九辩》《九歌》都是夏代国君启从天上得来的,我们从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5世纪)的乐器上,还能看到启的图象,似乎他那时已具有司音乐之神的地位了。又传说黄帝用一种叫夔的神兽的皮制成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敲打起来,“声闻五百里”,黄帝用这面鼓扬威天下。夔和雷兽都是想象中的神奇动物,后来,夔转化成为主管音乐的人(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