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与旧知产生联系才能内化
多数人读书的方式一般是从头读到尾,有启发的句子就画线或者摘抄,其实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低效的原因就是把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鼓励的信息大脑并不擅长。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比如,常见的“记忆宫殿法”便是把信息与已知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产生联系而记忆的方法。
但大脑的这种记忆特性更重要的作用是帮我们将新旧知识构成网络,加深我们对某一知识的理解的认识。所以,读书后写一写受启发的内容,以及与过去哪些经验相关,能让读书事半功倍。
那么将新知识和那些旧知识进行联系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临界知识,即在生活各领域起重要基本作用的规律。比如,供需关系,概率论,这些都是解释、解决以及预测问题的最本质的思维模型。
学习临界知识的心态:“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
当我们面对与我们了解的所不同的新的知识,尤其当这个知识涉及底层的思维时,我们会产生习惯性防卫,而不是去思考其合理性。习惯性防卫是因为一个心理倾向:当我们遭受挑战时,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
要想有绿灯思维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必须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进行分离。要明白,我们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成长的机会。
绿灯思维是我们的心态基础,“以慢为快”便是我们的在具体执行中的心态。快是结果,而非原因。要想进步快,恰恰需要下慢功夫。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运用才会游刃有余。而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就是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个个阻碍,在当时没有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会出现“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从而无法融会贯通。
但是我们需要把慢功夫花在真正的问题上。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小部分最重要的问题上面,把最关键的部分吃透,也就是利用二八原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反思,以教为学,刻意练习
反思:
学习是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方式就是复盘或者说反思。反思我们的决策都是在什么假设下做出的?产生了什么结果?通过观察事件的结果,来研究原先的假设,从而反思并校正我们的假设。
比如对于绝大多数城市高铁规划来带动新区域的经济发展失败的分析,一种假设是:和土地的规划不合理(具体原因)。另一种假设是,城市人口是总体流出的(供需关系)。这种情况下,第二种假设更深刻,更底层。不仅能解释相关的很多事情,同时也可以用这个假设指导其他领域的问题。这其实是对临界知识的一种应用。
此外,反思有三大作用。第一,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的误区:跳跃性假设。也就是一些非理性思考、类似反射性的结论。比如,面对名人想主动接近却产生了恐惧,另外包括上文说的习惯性防卫也是。
第二,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反思一件事的时候通过联想,将生活中其他经历串联起来,将分散的生活经验重新组织,产生新知识。换句话说,通过解决某个事情的具体知识,抽出其底层原理,再反思过去或将来具体的问题中,从而产生新的具体知识
第三,反思可以检查我们是否学以致用。通过每天反思是否达到一个标准,来确定自己是否应用了知识,即“对标管理”。比如,要事第一原则。先把其进行具体化:1.做事思考最重要的是什么;2.尽量不做临时插进来的事;3.不重要的事找人做;然后每天反思这三条小原则便能了解自己是否真正践行了“要事第一”原则。这其实是一种非常可操作的方法,把知识或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进行具体化,然后每个阶段对标比较即可。
以教为学:
教学不是只有专家级别的人才能做的事,而是只要求你比教学对象的认识高一些即可。现场分享、写文章、录课程其实都是教学。而教学能让我们进步飞快的原因有三。
第一,教学能促使我们发现知识阻塞。有时候感觉自己懂了某个知识点,但却无法讲清楚,其实就是有阻塞。而教学能逼着我们主动探索。
第二,教学能强化记忆和认知。复述能强化记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使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第三,教学让我们的认识更全面。因为我们要应对别人提出的疑问和新想法,从而认识到可能忽略的一些内容。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教师而言,反复地教学很多遍的课程,没有更新和迭代的话,并不会变得能力更强。以教为学的方法,更适合学习的初级阶段。
刻意练习
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来练习学习能力从而使其提高。用《刻意练习》中的术语就是来提高我们的“心理表征”,来养成用“临界知识”来思考当前问题的心理习惯。从“看到问题——调用直觉、经验、情绪反应——采取行动”的方式,过渡到“看到问题——思考问题的本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规律(相关临界知识)——采取行动”的思考模式。
如何操作呢?首先,要把最基础的相对独立的模块的内容吃透,比如相关基础概念。然后,组合起来就可以形成一个更大的能力单元,比如漂浮、呼吸、打水会了后组合成了游泳技能。最后就是把相应的能力单元组合成一个认知框架,一般指由一些临界知识组合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型。这时,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就升级了。
换句话说,首先要学习一个个具体的临界知识的子概念,然后就可以用这个临界知识进行整体运用,更高一级的就是把多个相关临界知识进行组合,形成了对一个领域的认知框架。
比如,利用供需模型和周期论模型来进行基金市场的投资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