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一首童谣唱出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逢端午节,正是农忙时,可母亲从来不会因为忙而忘记给全家人包粽子,往往在端午节前些日子就去河塘边采摘芦苇叶子。
到端午节那天将芦苇叶子洗净放在大锅内煮沸捞出,取出前一晚浸泡好的糯米放在一旁,再精心挑选些赤豆红枣,便开始包粽子了。我与妹妹则搬张小板凳,坐在妈妈身旁,托着腮帮子,饶有兴趣地看着芦苇叶在母亲手里绕来绕去,不一会儿一个碧绿的扎着白线的三角粽子就做成了,有棱有角,煞是好看。
待吃好晚饭后,母亲将包好的一筐粽子放在大铁锅内用枯树枝大火烧煮,再焖上一夜,一早起床,母亲己将粽子端上餐桌作为一家人的早饭。米粒晶莹剔透,红豆星星点点,枣子经过烧煮,象一颗颗红玛瑙镶嵌在白玉上,香味沁人心脾。一口咬下去,香糯甘甜,吃完一只又迫不及待地再剥上一只,直吃得小肚子滚圆。尤其是中午农忙回来,农家人坐在门前的树影下,喝上一碗薄薄的玉米粥,吃上一个凉凉的粽子,暑气全消,人也一下子精神许多。
端午不仅吃粽子,也有戴香囊的习俗。临近端午,外婆就忙碌着采艾叶蒿叶晒干碾碎,到了端午当天,会给每个小孩子一个香囊,挂在脖子上或系在手腕上。这些香囊各式各样:小鹿、老虎、蛇、壁虎等动物形状,也有太阳、月亮星星等形状,每一样都令我们爱不释手。
小时候对端午节的理解,仅仅停留着对香甜的粽子和漂亮的香囊的记忆,而在大人的心里则是撑起一片家人其乐融融祥和安康的团圆天空。
渐渐长大后,才知道,端午节其实是为了纪念二千多年前楚国三闾大夫屈原的。屈原出生于今湖北秭归,他自小就树立了济世救民的远大理想。当他目睹民不潦生的社会景象后,决心救人民于危难之中。于是,乘一叶扁舟,迎着西陵峡的滚滚波涛,走进了立志为国的那座圣洁殿堂。然而君主昏聩,佞臣当道,实在无力回天。虽然知道“路漫漫而修远兮”,也决心“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现实,只能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他只能将满腔忧愤诉诸笔端,为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篇章,抱恨投江,以身殉志。
而据说,人们为了保全屈原的躯体,使用江边的苇叶包上米,投入浩浩大江喂龟鳖鱼虾。随着端午节的流传影响,屈原的精神品格,照耀着湘楚大地的巍巍群山,照耀着楚江的惊涛骇浪,也照耀着中华大地。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无论用什么形式过端午,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承和纪念。
网友评论